• 计划总结
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总结
来源:宁波市卫生计生委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1-03-08 18:50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2010年,宁波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卫生厅的科学指导下,巩固原有的工作基础,更加注重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卫生工作和谐稳定,按照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的要求,继续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健、突破创新,全市医疗卫生事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全市医改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相关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根据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我市计划出台的医改配套文件共有17个,其中由卫生部门牵头负责的共10个。市卫生部门根据形势变化,主动补充增加2个文件。截至2010年底,《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宁波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强宁波市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波市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关于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7个文件已经印发实施。《宁波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宁波市全科医师培养培训计划》、《关于乡村医生公共卫生补贴和考核的实施意见》、《宁波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5个文件已经完成初稿,修改完善之后马上就能印发实施。

      (二)公立医院建设与改革稳步推进。加快优质卫生资源的供给。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市第一医院原地扩建暨国际医疗保健中心项目将于明年上半年完工外,其他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增住院床位4800余张。市李惠利医院东部新城院区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已经于12月开工建设。市卫生局与江北区政府启动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院区(宁波市儿童医学中心)项目,已于10月份奠基,计划于2011年1月份开工建设。组建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抓紧进行市中心血站、市急救中心迁建工程、市妇儿医院儿科大楼改建工程。启动了市第二医院集团化管理试点,实行了市第二医院与市传染病医院一体化管理。

      (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今年2月25日,慈溪、鄞州、北仑、东钱湖、大榭所属55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的3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单位的所有药物均实行零差率销售。全省医改会议之后,为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度,市政府决定三步并作两步走,我市其他9个县(市)、区(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高新园区)所属9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5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于今年10月25日起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我市成为继绍兴市之后全省第二个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市。从实施情况看,总体上比较平稳。从首批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情况来看,经过九个月(3—11月)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和住院床日明显增加,其中门急诊人次为10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率为10.83%;住院为28.48万床日,同比增长率为8.1%。门急诊和住院床日药品均次费用明显下降,其中门急诊均次药费为42.63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57元,降低率为27.98%;每住院床日药费为129.72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1.77元,降低率为32.26%。

    二、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提升。

      (一)基层卫生体系建设与改革扎实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去年以来,慈溪市人民医院、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和13家中心乡镇卫生院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工程进展顺利。列入浙江省二期建设方案中央投资计划备选项目的中心乡镇卫生院项目共有20个,累计完成总投资3185万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已累计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7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81 家,其中,今年共完成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服务站(村卫生室)452家。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平均每 3.88万城乡居民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48万居民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已逐步建成。2010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完成门急诊总量3096万人次,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61.90%。

      二是积极创建规范化中心和星级站,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2009年以来,全市共完成139家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其中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92家,居全省前列。市级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2%。两年来,全市29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了“星级站”创建评审,其中“五星级”站53家,“四星级”站108家,“三星级”站135家。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全市共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162.80万份,农民个人健康档案193.64万份,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44.77%。

      三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2007年起,在市政府关于编制、培养和招聘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积极组织核定落实机构人员编制,实施招聘高校医学毕业生和执业(助理)医师及定向委培农村社区医生计划。2009年以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和执业(助理)医师487人,各地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为新招人员实行免费统一岗前培训,积极探索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规范化全科医师培训一体化新模式。同时,又委托省市高校定向免费委培以全科医学为重点的专科层次农村社区医生64名,毕业后将充实到山区、海岛村卫生室工作,做到“开门进人”。

      四是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作为省政府确定的试点县,余姚市、慈溪市和镇海区,积极推进以定性定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试点工作。三个试点县根据各自区域特点,特别是服务人口、机构规模等因素,做好定性定编工作。我市积极推进以机构统一规划设置、人员统一调配使用、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药品统一采购配送和信息统一交换利用等“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管理,对社会力量举办和村卫生室改建的550家服务站全部实行以药品配送、业务范围、收费标准、人员培训、考核评估为主的统一管理。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60%以上。

      五是全面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我市新一轮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启动,市李惠利医院等10家城市三级医院每家对口3至4家县级医院或乡镇中心卫生院,共支援32家医院。市级财政对市级医院完成对口支援工作的,按照每支援一家医院每年3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和县(市)、区卫生局将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医院的年终目标考核、绩效考核内容。城市医院根据受援医院实际情况、当地群众具体需求,选准科室,派出骨干,带出一批特色或重点科室与带头人、管理和业务骨干。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 》。2010年,全市参合人数331.37万,参合率为96.71%,全市人均筹资达344.5元,各级财政人均补助在180元以上,人均筹资额达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居全省首位;政策内住院费用补偿率46.27%;政策内门诊费用补偿率30.27%,住院、门诊补偿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在上轮体检工作基础上,改进体检方式,提高体检质量,实施新一轮(2010-2011年)农民健康体检工作,2010年,全市参合农民进行健康体检110.52万人,体检率34.02%,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42.11%,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一)切实做好重大疫情和急慢性传染病防控工作。2010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继续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以迎接上海世博会顺利召开为契机,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霍乱等各类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根据我市实际,制定了《宁波市重点传染病监测方案》,系统开展了流感、手足口病和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四免一关怀政策、美沙酮维持治疗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有效落实,积极开展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顺利完成了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此外,在今年启动实施了消除麻疹和疟疾行动,明确了全市和县(市)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指标;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做好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强外来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保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高水平接种率,继续抓好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通过有效落实上述各项措施,我市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有效落实上述各项措施,我市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市卫生、发改、财政、人口计生等部门根据国家、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市现状,确定了现阶段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大类12项内容。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09年的每服务人口20元提高到25元,其中市级财政按每服务人口7元标准(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及余姚市欠发达地区10元),根据考核结果予以补助。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12.1万剂次,完成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2.2万人,服用率72.97%,知识知晓率87%;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农村妇女两癌试点检查中宫颈癌检查2.5万人,乳腺癌检查2.4万人,婚前医学检查6.1万人,平均婚检率达81.32%。

      (三)扎实做好卫生监督工作。2010年我市餐饮消费领域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26/10万,此项指标居全省领先水平。卫生监督体系在完善网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系统。全市餐饮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100%,餐饮消费领域食物卫生工作平稳可控。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圆满完成粉尘与高毒物品专项治理行动的各项任务。

      (四)认真做好妇幼保健工作。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 5.02/10万,婴儿死亡率3.79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9.65%,系统管理率95.58%。下发了《宁波市乡镇(街道)和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助产技术服务质量评估细则(2010年版)》,明确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准入、服务人员资质、产科用房设备、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印发了《宁波市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办法(2010版)》(甬卫发〔2010〕23号)文件,明确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儿童的定义范围划定、跨地域时限管理原则、妇幼保健规范管理和实施信息化监测手段等内容,各地积极实施,效果显著。

      (五)全面推进爱国卫生工作。截至2010年11月,我市63个街道中已有47个创建成市级卫生街道,89个乡镇中已有62个创建成市级卫生乡镇。同时,重点加强了对“国家卫生县城、省卫生城市(县城)”县(市)的督查力度,及时向当地政府通报督查情况,同时精心指导,帮助制定整改措施,使相关县市的创卫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切实提高医疗质量。一是狠抓医疗质量控制,确保医疗服务安全。认真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规范开展各专业质控工作,开展胎儿、婴儿尸体处置专项督查工作,做好药品安全管理工作。二是严格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三是贯彻落实医改革精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市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医院21家,开展了92个专业138个病种3928例,其中变异1468例,退出路径450例。制订和完善我市医疗机构手术分级分类管理规定,规范手术审批,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做好等级医院评审相关准备工作。对市李惠利医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和宁大附院申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材料进行初审后上报省厅,并对4家医院的一类指标达标情况进行公示。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大力实施“双优”卫生人才工程,投入274.5万元经费,用于优秀学科带头人创新研究和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教育培养,并根据《“双优”人才考核评估工作方案(试行)》,对“双优”人才进行期满考核。启动了新一轮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总结评估及第二轮竞争选拨重点学科工作,同时开展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植)学科申报与评审。2010年获得市厅级科技计划项目119项,比2009年增加了25项,增幅为28.1%。获市科技计划项目8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6项,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12项。五是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积极促进医患和谐。2010年1月至10月,理赔处理中心受理医疗纠纷报案690起(患者死亡引发纠纷188起),调处终结382起,调处终结率为55.36%。调处终结的纠纷中,患方共索赔5069.9万元,协议赔付金额1097.25万元,案均赔付2.87万元。

      (二)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制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政府对中医药投入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继续推广海曙、江东两区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经验,在全市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继续加强以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为重点的内涵建设。慈溪市中医院肝胆科和奉化市中医院中风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农村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慈溪市长河中心卫生院针灸推拿科、奉化市中医院中医康复科、象山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和镇海区中医院中医康复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宁波市第一医院被确定为浙江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并接受了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实地评估专家组的实地评估。印发实施了《宁波市中医名家大讲堂活动方案》,开展中医药专业性学术培训和科普性学术讲座。

      (三)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和无偿献血工作。今年召开了全市献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全市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比例继续达到100%。自体输血例数较去年有50%以上的增长,回输血量达临床用血量的10%以上。积极组织血源,出色完成上海世博12万毫升血液的保障任务。

    五、卫生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市卫生局将今年确定为“信息化建设年”,召开了全市卫生信息化会议,部署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的精神,积极筹划智慧健康保障系统建设。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宁波市数字化医院建设规范》、《宁波市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宁波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宁波市卫生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规范》、《宁波市卫生系统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规范》5个子文件。加快信息化便民服务的建设。在宁波通用就诊卡基础上,与市建设银行密切合作,实施了健康龙卡项目,在市李惠利医院等9家大型医院推出了自助挂号和自助付费等患者自助服务,开通了市区大医院专家门诊网上预约挂号和医疗信息查询服务,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

    六、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全面加强

      开展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争先创优活动。紧密联系卫生行业特点,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服务群众健康、“四基”建设、抓好整改提高为重点,组织指导全市卫生系统482个党组织、10970名党员,扎扎实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举措和成绩受到市委争先创优活动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和反腐纠风工作。以局党委和卫生局的名义与局机关各处室及直属医疗卫生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提高廉洁意识,营造廉洁从政、廉洁从医的良好氛围。今年市级医院共拒收“红包、回扣”40余万元,还有数量不等的购物卡、银行卡等。以确保卫生基建建工程安全廉洁,规范药品采购,强化权力监督,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为重点任务,加强调研,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补丁措施,积极做好保廉工作。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