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公告
  • 图片新闻
市卫生计生委王仁元主任走进金报两会新闻会客厅接听市民热线电话
来源:宁波市卫生计生委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02-04 00:00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读者来电
      周先生今年58岁,家住海曙区宝善路附近。去年11月份,他因为心肌梗塞,放了支架,血压也暂时有所波动,需要服降压药,加上原来的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周先生说自己彻底成了一个“药罐子”:“刚做好手术那时候一天要吃12种药,现在就算是慢慢减下来了,也要吃9种药。” 
      那么周先生的问题来了。“支架手术是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做的,所以配药我也是选择到那里去配。医生说,一个医生最多只能配3种药,多配药就要扣奖金。今天我要去医院配8种药。一个医生看在面子上给我配了4种药,还有一个医生在处方上也是开4种药,不过3种药是在医院里配的,还有一种药要到外面药房配。” 
       “今天早上我是7点钟出发去宁波市第一医院配药,挂了两个医生的号。挂号、缴费、拿药,来回两次折腾,等药全部配齐,已经是11点半了。现在配一次药的量是半个月,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就要去医院折腾两次。”周先生的心愿很简单:这些药能不能一次性配齐,而不是要找两三个医生,花上半天的时间? 
      82岁的吕老先生反映的也是配药难的问题。“我有高血压,定期要去医院配药。我老伴70多岁,患帕金森综合征,也需要长期吃药,而且用药量较大。这样一来,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去李惠利医院配药。我们问医生能不能多配点药,医生说,最多只能配一个星期的量。”吕老先生说,“我们年纪都大了,每个星期去医院配个药就要花上半天时间,实在太折腾了。像我们这种慢性病的药能不能一次多开一点?比如一个月配一次,这样就方便多了。”
      宁波正建设区域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嘉宾回应 
      听完这两位患者的就医经历,不少人就有一个疑问:“他们仅仅是配药,为什么要去人满为患的大医院?” 
      王仁元解释说:“这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遗留下来的问题。由于基药目录自身的缺陷,导致了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无法配备,大量慢性病人为了单纯配药而不得不去大医院再次经历挂号、候诊、开药、付费、取药等一系列环节,既浪费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又加重患者的就医负担。” 
      “这也是宁波为什么要建设区域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根本原因。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小病在小医院,大病到大医院。以后像周先生、吕先生这样的常见慢性病,只要病情稳定、诊断明确,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配到药。” 
      “在这里,我也恳请广大宁波群众能够理解、支持、配合。因为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涉及到群众就医习惯的改变,以后个人就医自由度上会受到一点影响。但是,分级诊疗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群众看病的自由,而是帮助建立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就诊体系。一旦实施起来,群众就医方便就能看得到。” 
      13种慢性病133种常用药品家门口就能配到 
      去年11月,宁波实施医联体试点,首批以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和高新区等中心城区为试点区域。
      何谓“医联体”?王仁元解释说:“通俗地说,就是大医院牵手小医院。”目前,以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宁大附属医院、鄞州人民医院等5家大医院为牵头单位,和各自区域内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就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成5个医联体。“医联体根据各成员单位的诊疗特色和辖区群众的实际需求,从医保药品报销目录中,适当增加慢性病、多发病及相关专科药物的配备种类,并且在医联体内保持一致。这也意味着,在大医院配到的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配得到,患者配药不用再跑大医院。”王仁元说。 
      为有效缓解患者“配药难”的问题,原宁波市卫生局、宁波市人社局、宁波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宁波市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此,陈英做了具体解释:从5月1日起,对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的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13种常见慢性病的患者,门诊133种常用药品实施单独的就医管理办法,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时配用这些药品的,可以增加一次性配药的药量。其中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68种药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的,一次处方用药量可根据病情需要放宽至不超过两个月量;治疗支气管炎,高血脂症、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前列腺疾病、痛风等疾病的65种药一次处方用药量放宽至不超过一个月量。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