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改革动态
余姚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补基层医疗短板
近年来,余姚市以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为重点,着力在医疗服务资源、医学检查检验、重点学科专科、医学培训项目、卫生信息资源等方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分级诊疗体系逐步构建,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今年1—10月份,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469.56万人次,同比上涨5.68%;市级医院门急诊总量348.83万人次,同比下降3.69%,为逐步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迈开坚实一步。主要做法是:
一、医疗服务资源“下沉”,全面移植优势资源
一是建立跨区域的医疗合作模式。针对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难的现实,创新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目前余姚各市级医院已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三甲医院的25个学科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合作以来,合作科室门诊、住院业务量同比增加20.4%和25.7%,市外转诊率同比降低18.5%,共有22项新技术填补了余姚市内空白。二是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全面托管余姚四院、宁波二院专科托管余姚二院的肛肠外科、余姚三院心身医学中心委托湖州市三院管理。目前,余姚二院外科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0.6%;余姚三院心身障碍科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66.2%,出院人次同比增长33.7%;余姚四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3.0%,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0.8%。截至目前,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78.4%。三是实施“1+X”医联体模式。组建5 个医联体,各由一家市级医院帮扶若干家乡镇(街道)卫生院,共覆盖全市20家乡镇(街道)卫生院,联合体内实行人员、技术、设施、管理等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开展预约诊疗及双向转诊。重点推动市级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帮助基层卫生院提高技术水平。今年1-10月,市级医院已累计下派管理人员、医疗业务骨干997人次对基层医疗进行指导支援,全市双向转诊病人37498人次,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二、医学检查检验“下沉”,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为缩小城乡差距,快速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水平,依托余姚市人民医院,先后组建了临床检验、影像会诊、心电图会诊等7个资源共享中心,年服务量达179万人次,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医院水平的优质服务。目前,市影像会诊中心、临检中心、心电图会诊中心的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市26家乡镇(街道)级以上医疗单位;市临检中心和心电图会诊中心的服务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延伸,其中临检中心检测项目已达611项,心电图会诊中心覆盖网点58个。资源共享中心的建立,让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诊断方面有了支撑,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使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成为现实,吸引患者首诊在基层。
三、重点学科专科“下沉”,帮助基层打造特色专业
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在余姚有关市级医院“传帮带”下,重点扶持基层医疗机构的特色专科(学科)建设。马渚中心卫生院眼科等8个学科被评为余姚市级基层特色学科(专科),并接受为期3年的扶持培育,余姚市卫生计生局每年拨付20万元经费,学科所在单位按1∶2比例予以配套支持,逐步培育和扶植一批富有优势特色的专科,激发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活力,逐步实现“院有重点、科有专长、人有专技”的可喜局面。目前,各乡镇(街道)卫生院建有院内特色专科或重点学科至少2个,中心卫生院各有市级特色(扶植)学科(专科)1个,凤山、阳明街道卫生院各承接市级科研项目1项。
四、医学培训项目“下沉”,搭建基层卫生人员学习平台
针对以往绝大多数培训项目基层医务人员很少有机会接受的现状,不断加快推进医学培训资源下沉工作,在举办各类卫生人员培训班时向基层倾斜。目前,已实现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全覆盖。去年以来,共有2000余人参加了远程培训;举办市级卫生科教管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等培训班20余次,有效保证了基层卫技人员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今年还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强基提能行动,开展了百名医疗骨干急救技能强化培训行动、百名基层医师中医药经验方培训行动,提高辖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应急医疗救治水平,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在提供健康服务时接得住、不掉链。
五、卫生信息资源“下沉”,切实改善基层群众就医体验
目前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交换平台、慢性病诊疗指导中心平台、公立医疗机构日常医疗工作网上监管平台运行顺利。社区医生区域预约挂号平台正常运行,全市所有市级医院以及21家乡镇(街道)卫生院均已接入平台,病人在基层首诊后,可由接诊医生通过平台预约到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医生。市级医院全面推行结构化电子病历、移动医护,“医达通”等信息化系统先后投入使用,较好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检验报告、婚检结果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微信平台等自助功能相继向公众开放,方便群众就医。借助宁波云医院平台,积极开展云诊室建设和“网上医联体”工作。通过“互联网+”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基层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从2012年起连续4年开展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患者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率从86.2%提升到92.5%。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