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改革动态
真抓实干 开拓创新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近年来,江北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创新公立医院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新型家庭医生制服务,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着力在提升医药服务品质、均衡优质医疗资源、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上下功夫,推动医改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截至目前,每家社区卫生机构市级专家坐诊率达3.5次/周,重点人群签约率达51.41%,民营医院床位数占直属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48.82%,全区民生领域第三方群众满意度测评位列第二,2015年实现基层首诊率达77.8%。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运行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一)创新医院管理体系。2013年8月,原江北区卫生局与宁波市第一医院正式签约,市第九医院与市第一医院开展为期15年的合作,由市第一医院全面负责市第九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行使对市第九医院的管理权、经营权、人事权和分配权,市第九医院保持独立法人身份,产权归属、职工身份及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市第九医院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作为决策机构,成为宁波市首家探索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系的公立医院。理事会、监事会每年两次召开会议,审议医院工作报告,对医院发展规划、业务开展、经济运行、学科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管,有效提高综合监管力度。
(二)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市第一医院先后委派4名同志担任市第九医院院长、副院长(院长助理),推行三甲医院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进一步强化实施市第九医院院长办公会议、党政联席会议、院务会、院周会、行政值班交班制度。制定市第九医院行政职能科室领导联系临床和医技科室制度,中层干部定期参加市第一医院中层干部会议等制度,建立权责明晰、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医院管理制度。
(三)改革人事分配机制。市第九医院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了第二轮符合条件的科室主任年薪制。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台湾医院绩效核算和成本管理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历次绩效分配实际,实施新《绩效奖金核算与考核分配基本方案》,建立了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做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进一步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引导有序就医,探索分级诊疗制度
(一)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市第一医院派遣22位专家长期驻扎市第九医院,泌尿外科、麻醉科、妇产科等7个科室在科室制度执行、技术共享、人员互派、质量控制等方面实现两院同质化管理。推进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资源流动,市第九医院派遣内分泌、心血管、骨科等15名专家到辖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开展联合门诊、师徒带教等帮扶工作,形成医疗资源梯度下沉格局,促进分级诊疗机制的形成。制定出台了《江北区推进慢性病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推行由市级三甲医院、市第九医院专科医生(主治医生以上)和基层家庭医生团队组成的慢性病团队管理模式。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建设了程跃教授工作室、方镇洙博士工作室等5个临床工作室,打造医院特色专科和优势品牌。
(二)深化区域医疗联合。2014年6月,在全市率先组建由市第一医院、市第九医院、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组成的“3+2+1”区域医疗联合体,2014年12月,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分别与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宁大附属医院组建了三个医联体,共有50名市级专家下沉基层,累计接诊5.17万余人次,双向转诊5128人,充分满足了辖区居民多样化就诊需求。与市妇儿医院携手建设区域儿科医联体,制定了《江北区区域儿科医疗联合体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区域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开展了品质中心建设、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特色专科建设、“两门诊一中心”建设、中医药特色服务站建设、护理技能和中医药技能比武等工作。
(三)稳妥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试点,2015年5月1日,在全市首批启动实施新型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联合49名市级专家建立了“1+1+1”组合签约服务模式,通过《当“家庭医生”来敲门》微电影、印发8万份《健康江北》专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以“红绿灯”月报、专题培训、进修学习等途径提高服务能力,智慧预约系统有效缩短签约居民就诊排队时间,居民参与度、信任度明显提高,至10月底,全区签约居民37342人,重点人群签约率为51.41%,户籍人口签约率位居全市第一、重点人群签约率位居全市第二,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逐步建立。联合区民政局共同印发《江北区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实现特殊群体“有养也有医”。积极开展技能比武,通过理论笔试、微演讲、服务技能操作等综合比拼,评选出16名首批优秀家庭医生,有效检验和鼓舞了家庭医生队伍,比武形式和取得效果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
三、鼓励社会办医,构建多元就医格局
(一)全方位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制定《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细化措施,完善财政奖补政策,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引进优质、规模社会办医资源提供政策保障。2014年在省内率先探索建立“民办公助”的医疗联合体,宁大附属医院托管了江北康养医院,市妇儿医院在宁波东易大名医院成立了高级产科部,通过帮扶协作机制,提高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诊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在医疗质量控制、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术活动、教学科研、政策知情、参加群团活动等方面,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二)差异化发展,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打造品牌专科医院,如宁波爱尔光明眼科医院全面开展全眼科诊疗,医院年均门诊量达14万余人次,年均手术量9000余例,其医院规模、技术实力均稳居宁波眼科业前列。引领精品化发展,如东易大名医院作为全市首家以JCI认证标准建立的妇产专科医院,引进国际化服务理念与管理制度;国内最大口腔医疗连锁机构拜博拜尔口腔落户江北,填补了江北区高端口腔专科医院的空白。致力弱势群体服务,如江北阳光博爱康复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为残疾人提供工程康复和医疗康复为一体的专科康复医院,先后获市工伤职工辅助器具定点装配单位、市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服务定点机构资格。
(三)加大引资力度,超前谋划特需服务领域。布局国际化高端医院,今年初,上海美华妇儿医院和丰树集团正式签约,联手投资兴建宁波美华妇儿医院,医院定位以美式私家医疗为服务特色,兼具高科技、人性化的国际妇儿医院,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医院名称核准,进入设置审批阶段,预计于2017年初动工建设,2019年投入运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健康产业,由宁波牛奶公司投资建设的宁波老年康复医院,定位为一家二级老年康复医院,建设总床位数250张,目前医院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拟于2016年底完成内部装修,2017年投入运行,填补我市老年人专科医院空白。此外,意向设置康复医院1家、护理院3家,6家医疗机构规划建设总床位数950张,全区社会办医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四、发展智慧卫生,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畅通上下联动渠道。整合全区医疗卫生资源,打造横向、纵向贯通的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为管理和决策提技术支撑、数据保障。完善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平台,为转诊患者提供优先上级医院预约就诊、医技检查、住院治疗等一站式分级诊疗服务。构建智慧预约系统,引导签约居民提前预约、定点就诊,缩短签约居民就诊时间。实施全市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重、归并、迁移、完整性控制和体检项目管理试点工作,为实现居民健康数据交互奠定基础。
(二)推行“互联网+”医疗。依托市云医院平台,打造“网上医联体”,建成1个云会诊中心和36个云诊室,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功能,使居民足不出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到市、区级专家的医疗会诊、健康咨询等,累计云会诊人次位列全市第二。建成自助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诊间结算和微信、支付宝、甬易等多形式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智能化全诊疗提醒、导诊和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打造智慧中心。
(三)共享区域医疗资源。在市第九医院建立覆盖全区的影像会诊、心电会诊、临床检验、消毒供应四大资源共享中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就诊患者得到市、区级综合性医院同质、优质的医技服务,如截至2016年11月底,区域影像、心电会诊中心审核8.09万张X光片和1.85万张心电图。
五、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政策保障。区政府每三年出台一次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办法,已连续出台3次,80余项(篇)科研课题和论文论著、8个区级重点学科、25名高层次人才享受了政策补助。根据2016年10月最新出台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江北区卫生计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区财政今后三年共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3800万元,用于落实科技创新奖励、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引进等;对引进的国家、省、市级名医、医学专家等,每年可享受3—10万元政府特殊津贴(连续享受3年)以及总额10—100万元购房安家补助。
(二)加大引育力度。结合市第九医院二期一阶段扩建、医护人员急需扩招现状,2016年区编委突破人事相关政策,增加医院编制控制数80名,5名优秀应届毕业生经面试后直接签约,近两年共招引了事业编制人员104名。加大名院长(主任)、名医(含中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培育力度,90人次获得区优秀院长(中心主任)、名医、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优秀社区责任医生等荣誉称号、每人每年可享受0.6—3万元不等的激励补助,62人次获得“最美卫生人”、优秀家庭医生等称号,39人次荣获市区级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区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三)强化岗位培训。选送87名临床医生参加市第一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学习,93人次参与国内、国际学术论坛,60名市级医院导师与68名基层医务人员师徒结对,30名中心主任、业务骨干先后赴香港、英国、台湾等地进修培训,22位基层卫技人员参加“全科医生急救能力培训项目”,5200人次医务人员参加了医联体内业务培训,全科医生培训率96.52%、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99.08%,进一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智力保证。
(宁波市江北区卫计局供稿)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