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文明
2月28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会上表彰了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四个100”先进典型,并向先进典型代表颁发了奖牌,宁波最美志愿者梁斌作为先进典型代表上台领奖。此次,宁波市共有三个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受到表彰,分别是最美志愿者“梁叔叔帮你上学”助学团负责人梁斌、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宁波市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协会、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社区。
最美志愿者梁斌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现场。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宁波市获奖的三个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都是市民群众所熟知的。最美志愿者“梁叔叔帮你上学”助学团负责人梁斌,带领他的助学团队1000多人,已捐款200多万元资助甘肃、广西、江西、宁波的3000多名贫困学子;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宁波市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协会,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创会理念,组织动员50万人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超250万小时;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社区,有志愿云注册在线志愿者1800余人和56支特色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小小社区汇聚起强大的志愿服务正能量。
最美志愿者:“梁叔叔帮你上学”助学团负责人梁斌
7年来物资助学打造甬城爱心品牌
2004年梁斌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开始参与的是帮助遭遗弃儿童志愿工作,前后深入帮助了10多名遭遗弃的孩子,让这些孩子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就在2008年11月的一天晚上,梁斌在网上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农田里,一名衣衫褴褛的孩子躲在被雪覆盖的草垛中,翻着破旧不堪的书,正在啃一个土豆。
“梁叔叔帮你上学”助学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梁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梁斌参加抗台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梁斌设身处地想:照片中的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儿子,该多心疼啊!梁斌通过电话联系了解到:照片上的孩子是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杨崖集乡邢坪小学的学生。会宁县是干旱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十分落后,当地人对孩子的学习颇为看重,是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
2008年11月20日,梁斌将从自己和亲戚家中收集来的童装及学习用品,寄到邢坪小学。两周后,他收到学校寄来的感谢信,梁斌感到自己做对了,从此开始他的助学之路。
在同事、朋友的口口相传中,梁斌团队助学热情不断高涨,规模不断壮大。这些年,梁斌节衣缩食,业余时间全花在助学上,感染、带动许多人参与到助学中来。有人对梁斌说:“自己捐助就算了,还费力去劝别人捐赠,累不累?”梁斌笑道:“和每天来回步行4小时上学的孩子相比,不算累。多一人参与,世间就多了一分温暖。爱是永恒的星辰。梁斌和他的助学团队像星星一样,发出集体力量的光芒。
去年6月,梁斌再次组织助学团驱车来回近5000公里,到甘肃会宁县11个乡、21所小学助学,带去助学款、物品。作为一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他还给9所小学的孩子们上了心灵交流课,一起做“大风吹”、“解手链”、“同舟共济”等心理小游戏……促进了孩子心理健康。梁斌通过“梁叔叔帮你上学”新浪微博动员爱心人士助学,目前,1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人加入这个助学团队,共捐助了200多万元助学款和无数批物品,帮助了甘肃、广西、江西、宁波等地贫困学子3000多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斌团队的助学方式和内容愈发成熟和多样化,2011年下半年起,除了“现金助学”、“物质助学”、“结对助学”、“实地助学”、“支教助学”5种方式外,他们把助学重点放到宁波各学校、社区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梁斌还开展心理咨询师进宁波校园、社区、家庭“心灵助学”公益活动,先后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了甘肃会宁、宁波各区如宁波实验小学、宁波实验学校、江北实验小学、育才小学等各地的中小学生1万多名,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梁斌秉承“公益服务无边界”这个理念,因此在积极开展各类助学活动的同时,梁斌还组织了宁波老三区的十几个演艺小分队成立了“心动力”爱心演艺队,每月为宁波江北慈城福利院等各个福利院的老人们带去欢乐,至今已去了20多个福利院和宁波江北、江东区区消防大队等处。此外,梁斌更挤出差不多所有的业余时间,努力参加了如新火车南站志愿者活动、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活动、“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和助残、敬老等各类志愿活动,仅去年就已经参加了150余场、次,累计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时间达到了12000多小时。正是因为梁斌和他的团队孜孜不倦地助学精神和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的决心,梁斌先后荣获2012年宁波市公益人物奖、2012年“感动宁波”十大人物提名奖、2012年、2013年、2014年宁波市优秀志愿者、2013年“宁波好人”、2013年“中国好人榜”好人等荣誉。梁斌真诚地说:“我愿意继续充当贫困学生及其他困难人员和爱心人士之间的桥梁,为更多的贫困生和其他困难人员打开希望之门。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宁波市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协会
发挥城管特色树立起新的“文明坐标”
弹指一瞬间,宁波城管义工已经走过了9个春秋。
回望这9年,一个个扎扎实实的足迹深深地烙在了甬城大地上。不管是台风肆虐,还是在大型的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仅仅9年时间,宁波城管义工就在甬城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文明坐标”。
90后城管义工开展城市道路联合考评调查。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城管义工“便民直通车”志愿服务现场。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城管义工徐世利老伯用自制的公交路线图为旅客规划线路。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2008年9月,宁波市城管局大胆尝试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协会应运而生。城管义工从无到有,并且成为宁波城市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结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各个领域实际需求,设立了城管知识宣传员、文明执法监督员、公共设施认管员、爱绿护绿管理员、民间治水观察员、市容环卫监督员(垃圾分类督导员)、城管便民服务员、文明意识倡导员、城管工作考评员、其他综合服务员等10个岗位大类。并由此衍生出“民间路长岗”、“菜场文明劝导岗”、“护绿养绿岗”、“垃圾分类督导扫码岗”等200余个长效服务岗位细类,并不断创新扩充,整合形成一批具有城管特色、难点盲点补充性强、资金投入小、社会效应明显、百姓关注度高、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持续性强的长效服务项目。
城管义工的存在,极大地推进和提升了宁波精神文明的建设,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看到城管义工在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如涓涓的细流,打动了每个人的心灵。他们中也涌现了一大批“名人”,深深地被人们记在了脑海里。2013年至今,协会已累计为1500余位星级城管义工授星:身兼数岗的城管义工陈国荣已经是全国优秀志愿者,他在服务中发明“四件法宝”,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年逾古稀的“菜场阿姨”杨美君,在志愿服务岗位上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她还想方设法为困难流动摊贩解决合法摊位;“指路爷爷”徐世利用心钻研,专业义务指路9年多,以最年长的在岗义工成为“网络红人”;“90后城管义工团队”参与城市管理联合考评,以铁面无私的义务考核者身份,被评为最美城管人。协会在东外滩花园建成我市首个“城管义工之家”;在日新街地下通道建成以宣传城管知识为主“即走即停”的“城管义工爱心驿站”;在江北世康小区建成关爱新宁波子弟的“城管义工爱心驿站”;东钱湖清泉山庄依托城管义工服务队获得市级“十佳品质社区”品牌。
具有城管特色,是宁波城管义工的主要特征,扎根落脚于城市管理领域,围绕城管职能、设立项目、开展服务是协会永葆生命力,成为宁波志愿服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农贸市场、背街小巷、交通枢纽、重点区域等部位因地制宜设立200余个“城管义工长效服务岗”,一部分甚至做到定岗、定人、定时、定责,成为城市管理活的阵地。协会努力发动街头、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会员,就近走上街头、就近深入社区,对违章停车、无证设摊、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维护城市文明、有序、整洁,畅通城管部门与市民的沟通渠道,成为“润滑剂”“减压阀”。
2010到2014年,协会连续五年举行大型义卖活动,打造特色公益项目。筹得的爱心款十余万元,并设立“城管义工帮困基金”,通过各种途径将全部善款捐助于各区县市生活困难的义工家庭和农民工子弟、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等。2008年开始,连续9年在中心城区主要考点周边设立“城管义工加油站”,为考生和家长免费提供清凉消暑用品、应急文具包。2011年起,“城管义工便民直通车”作为一个流动的义务服务品牌,连续6年累计数百次走进社区、广场、学校、单位,成为城管为民、城管亲民的有效载体,持续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80933位城管义工以“城市管家”的姿态,活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自发守护着城市的美丽,为创建东方文明之都发起冲击!
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社区
党员志愿者引领志愿服务新风尚
红联社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中心地区,辖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居民约5000户,常住人口15000多人,是一个农、居、商混合,社情相对复杂的典型老社区。为破解社区无物业小区多、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多、外来人口多的服务难题,并满足居民日趋增长的服务需求,社区自2007年起便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在提升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机制上求突破,社区志愿服务从小到大、从粗到精,在推动社区教育、文化娱乐、公益服务、综合治理、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迄今为止,社区已拥有学习、文体、融合、服务、公益志愿、安全自治等六大类型51个志愿服务组织共500余名注册志愿者,132名社区党员中有70%加入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受益群众近万人。
红联社区"金葵花”爱心集市:旧书义卖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红联社区“金葵花”志愿服务队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红联社区“巧手阿姨工作室”爱心摊位。图片来源:宁波文明网
如何将党内资源与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及各类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让爱心有的放矢,红联社区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有闲余时间、有奉献精神、有才能专长的志愿者不断涌现,如第三党支部书记、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老年人协会常务副会长王义德,十几年如一日献身公益事业,被《中国社会组织报》誉为“红色头羊”。同时社区通过建立服务型和文体型两个党支部,在社区公益基地的各个服务阵地设置党员示范岗,形成“社区党总支统筹领导,社会组织落实协调,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的组织框架。
以社会治理创新为目标的红联社区,将社区作为平台,培育社会组织作为载体,以社区志愿者为骨干力量,专业社工为支撑,形成“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使社会组织成为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专业化、岗位化、品牌化的运作,进一步推动志愿组织和社会组织融合发展。社区探索实践了由一名专业社工联系N个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模式,目前已在养老服务类、困境儿童服务类、心理健康服务类三个社会工作领域进行了项目推进,使志愿服务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社区服务的触角,得以延伸至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社区在志愿服务长期实践中,推出了“百姓”、“巧妇”、“金葵花”等系列品牌,经过长期运作已取得一定效应。“百姓”品牌以草根为主角,主张志愿者共同协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如“百姓议事会”、“百姓大讲堂”、“百姓大舞台”等;“巧妇”品牌以有特长的妇女为骨干力量,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婚姻家庭调解等服务,如“巧嘴阿姨工作室”、“巧手阿姨爱心工作坊”等;“金葵花”品牌则包括“金葵花”志愿者服务队、“金葵花”党员爱心集市及“金葵花”志愿服务积分银行。
积工制、积分制的激励方式成为调动社区志愿者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志愿者们真诚的奉献将爱心镌刻进每一寸温暖的记忆。魅力红联处处充盈着生动与浓情,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相互支持、渗透融合。时光流转间,站在新起点上的红联社区,将继续补好短板、增强根基,提高社区建设与服务水平,让红联成为“和谐社区”、“幸福家园”的有力注解。(宁波文明网)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