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
现代金报:《那一低头的温柔 暖了人心》后续 一张照片引发的讨论
来源:宁波卫生计生委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7-03-16 15:33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连日来,本报报道了北仑一名高个子医生俯身与老太交流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表达他们对医患关系的看法。昨天,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医生和相关专家。为何一张照片中的举动,会引起如此强烈反响?受访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讯员 马蝶翼 记者 叶萌茗

      报道引发广泛热议

      3月10日早上8点多,北仑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名高个子医生俯下身,双手扶着一老太的双肩,凑近老太与她交流……这样的一幕恰巧被值班护士发现并拍下来。

      本报通过采访,发现图中的高个医生叫励辉辉,他非常受患者欢迎。从医7年来,他之所以能做到零投诉,就是因为他除了提升自己医术同时,还用对待家人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了更好和患者沟通,他甚至把自己曾经的大嗓门练成了轻声细语……

      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广泛热议,先后有252家媒体转发了我们的这组报道,宁波市卫计委也第一时间转发了本报报道。

      有网友评论称,这个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医生,如果每个医生都能这样对待患者,那么,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将更为融洽。

      照片带来的思考

      在励医生看来,这个动作真的很普通。可是,为何这样一张普通照片,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和共鸣呢?

      曾多次办理医患案件的波宁律师事务所律师施周认为,医患纠纷是常见的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术和医德是两个重要因素。

      励医生从医7年没有与患者发生过矛盾纠纷,首先肯定的是,他的医术一定是可以的,对于医生而言,他能治好病人的病是第一位,此外,励医生在高强度高负荷工作环境下,还能保持一颗仁者之心对待患者和家属,用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患者家属交流,在当下这种大背景下,这样的照片确实是会引起共鸣,也可以看出来,患者心目中还是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医生。

      患者说

      有时之所以对医生不信任

      真的就是一个沟通问题

      采访中,也有不少患者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多数患者眼里,一个好医生的标准,首先是要医术好,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站在患者角度去理解问题。

      市民姚先生说,他去过很多医院,对宁波医生总体评价还不错,但也遇到过不愿意与患者交流,甚至是态度很冷漠的医生。

      “记得我老婆怀孕时,被检查出来转氨酶偏高,当时一个医生给配了一种药物,看说明书是可以治疗肝病的,当时我吓了一跳,就问,医生这个药能吃吗?会不会有副作用,医生不看我,也不回应,我又问了一句,医生就说,你不要就退掉。”

      姚先生说,后来他带妻子去了另外一家医院检查,医生则表示,转氨酶偏高,可能与孕妇饮食也有关系,建议暂时不吃药,指导她如何饮食,下周如果转氨酶指数还是没有降下来再用药。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医生可以给一个解释,哪怕是回应一下患者,那给人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之所以会对医生不信任,有时候真的就是一个沟通的问题。”

      医生说

      要发自内心关心患者

      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对方

      在宁波妇儿医院,有着30年从业经历的小儿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狄亚珍,也讲述了这数十年来的经历。

      记者发现,狄亚珍头上有一个萌萌哒的发夹,看起来很像小孩子戴的,记者就好奇打探了一下。

      医院里的陈护士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小病人送给狄医生的礼物,有一次,她没有戴这个发卡,小病人就很伤心,问狄医生:你为什么不戴我的礼物?

      狄医生很认真,当天又重新戴起来,之后一直没有摘。陈护士还透露,之前有个小患者自己喜欢穿红色洞洞鞋,也要求医生这样穿。

      为了让小朋友喜欢,配合治疗,狄医生真的买了一双红色洞洞鞋,每天穿着,在一些病人看来,狄医生这样的打扮和穿着简直幼稚无比,但她却不在乎这些。

      院办工作人员透露,狄医生工作30多年来,从来没有受到任何一次不良投诉。“有的时候教病人如何服用药物,如何进行康复,狄医生说得很细化,还经常会问病人,你听明白了吗?有时候还亲自示范给小朋友,教孩子们如何做康复治疗的动作。”

      记者采访时也发现,狄医生始终面带着微笑,她说话语气非常平和,看人的眼神也很真诚。

      狄医生说,从医生角度而言,一名医生除了要有医术和一颗善良的医心之外,还要有正确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让对方感觉愉悦能接受,要发自内心关心对方,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对方。

      对患者来说,你想要的健康也是要从自己做起,不是从医生做起,医生也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

      作为一名儿科专家,狄医生自己吃过所有的儿童药物,知道各种药口感味道,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吃?每天回到家再疲惫,狄医生还是会读专业书籍,她说,当一名医生要知道的,要懂的知识真的太多了。

      从业者这么说

      医生要提高医术和修养

      患者也应有正确就医观

      记者采访宁波市医师协会秘书长胡锡浩,他对当前存在的医患矛盾,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上世纪90年代医药流通领域改革之后,确实存在以药养医的问题,对老百姓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次,有时候,老百姓也会错误地把医疗行为理解为一种普通的消费行为,商品是有价的,而生命无价。有的患者就认为,我给你钱了,你就必须看好我的病,看不好,我就跟你拼命,这样的现状也是存在;

      再次,也不可否认,部分医护人员在服务意识方面的缺失和不到位,所以,近年来,宁波市医疗卫生部门非常重视对医护人员人文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并开展诸如就医体验之类的活动。

      很多医生工作量是超负荷的,有的医生一个上午要看七八十号病人,甚至更多,所以花到每个人身上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

      虽然早几年医改时就提出分级诊疗,小病小医院看,大病大医院看,但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医院,大专家,真正需要他解决的疑难症状不到三分之一,很多其实是常见病,但很多老百姓就是普通小病也喜欢跑到大医院看。

      所以,在一些大医院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经常有一些大专家被投诉,所以有时候,医生也非常希望能对病人细致一点,更全面一点,但时间上做不到。

      作为一名医生,最关键还是要把病人的病看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医术。当然,患者也应该有科学正确的就医观。

      来源:现代金报 3月16日 A6版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