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医路上
7月下旬,在援藏医疗队柯桥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生孙伟军、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科医生王瑞春及比如当地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该县首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这是继今年4月完成首台外科手术后,援藏医疗队填补的又一空白。
▲王瑞春(后排左三)
医疗援藏
让比如地区的外科学重焕生机
肝胆疾病在藏区高发。2017年包虫病筛查结果统计显示:比如县地区胆囊疾病发生率较高,发病率在5~10%,包括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30%以上患者发病超过3次/年。当时正值比如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及医疗集团成立的时期,提出的工作思路之一就是重新开展萎缩了多年的外科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目标。
因此,解决急腹症是此次援藏医疗队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内地已相当普及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提供更为微创、优质的外科手术治疗,则更能造福比如当地百姓。
自年初,王瑞春主治医师援藏以来,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4月第一台外科手术成功完成,这也是比如地区近四年来完成的首台外科手术。在随后的日子里,外科、手术、麻醉科不断磨合,顺利完成了近二十台急诊、择期手术。近日,该地区首台腹腔镜手术顺利完成,当地一度萎缩的外科学再次焕发了生机。
台上1小时
援藏医疗队筹备了整整一年时间
虽然腔镜手术在内地已经常规开展,又有我省的专家团队支援,但是在软硬件相对落后的比如地区,却远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为了这台短短一小时的腔镜手术,援藏医疗队准备了整整一年时间。
2017年下半年,援藏专家经过讨论与研究,从手术室、消供中心的建设和完善,手术麻醉器械设备配备,人员培训三方面开始了筹备工作:
2017年底,比如县人民医院选派了手术、消供人员赴宁波市第二医院,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专项学习。
2018年4月,300平方米的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完毕,专用清洗及等离子消毒设备购置陆续到位。
援藏干部协调资金40万元购置国产腹腔镜手术系统和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捐赠的一套进口的storz腹腔镜手术系统调试完毕。
▲腹腔镜手术中
“手术中配合联动到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台腹腔镜手术的顺利实施,背后凝结的是援藏专家和比如当地医护团队日常的付出与努力。”王瑞春医生说,短短一个小时的手术,是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准备、磨合才完成的。手术中,从三方核查到麻醉诱导及维持,从术中手术配合到器械清单,都按照平时演练的环节和步骤推进,配合相当默契。
攻坚克难
为了手术安全他遍览文献
手术患者是早上10点准时进入手术室的,经过三方核查,排除困难气道后,采用快诱导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生命体征控制平稳,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五天,患者即康复出院。
手术过程顺利,但术前准备以及麻醉方式的选择上,王瑞春医生颇费了一番心思。高原人群相比于低海拔地区,普遍存在高血红蛋白血症、高血流粘滞度、BMI指数偏高等许多自然条件形成的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长期缺氧还使他们的心肺功能处于代偿状态。腹腔镜手术时需要对腹腔充气加压,对术中麻醉的呼吸循环管理提出更严格要求。
▲王瑞春医生麻醉中
术前,王医生查阅大量资料,就“高原地区腹腔镜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循环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与外科专家共同探讨,制定一个合适的腹腔充气压力,既满足外科手术需求,又对循环影响较小。他与外科专家一起做好腹腔镜系统的调试以及大出血、腔镜手术失败中转开腹等各类可能出现问题的应急预案。
成功完成比如地区首例腹腔镜手术,王瑞春医生颇受鼓舞。他说:“距离第八批援藏结束,还剩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剩余的时间里,会继续努力为比如县培养本地的学科骨干,将技术、管理、理念留在当地,使援藏工作能得到延续。”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