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
双下沉
城市医院下沉
医学人才下沉
两提升
推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群众满意率提升
来说说我市“双下沉、两提升”
三个“闪光点”和三个“最”
三个“闪光点”
以基层需求为导向,扩充基层用药种类
2014年11月,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开展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中心城区,以6家三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家基层单位组建了6个医联体。
医联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牵头医院负责制,重点围绕统筹医疗资源管理、加强基层骨干医师重点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着力做好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药品匹配,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的“缺药”问题。
2015年,遴选133种慢性病药物,医联体内部上下医疗机构间匹配一致。2017年5月1日起,慢性病用药在原来基础上删除15种,新增35种,药品品种更新为153种,其中69种用药药品可一次处方用药量放宽到2个月,涉及慢病种类23种,新增了脂肪肝、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10种慢病。
以能力提升为重点,强化人才培养力度
除开展传统的医学生规范化培训、家庭医生“1+x”培训等外,开展“师带徒”模式的导师制带教,导师由上级医院遴选骨干医师以上专家担任,开展精准式适宜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通过一对一的带教,着力提高基层业务骨干的医疗服务水平,2018年已有50余名导师带徒近100名。
同时,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和疾病谱变化,从2014年起,依托市级医院慢性病临床指导培训基地,创办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诊疗规范化培训班,以临床进修、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微课堂等形式,通过2个月的脱产培训,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培训400余人次。
以云医院为依托,创新资源下沉模式
2014年9月,宁波市在国内率先开始建设运营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宁波云医院平台,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基于“云医院平台”的全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网上医联体”,助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市共建成44家远程医疗服务中心、273个基层云诊室,开展协同门诊6310人次。
同时,推进云医院互联网医疗与现有线下医疗卫生业务紧密融合,开展家庭医生线上线下连续性服务,开展网上签约,并将签约居民从线下服务自动延伸到线上服务,重点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免费在线医疗咨询服务。签约患者可随时与签约家庭医生进行互联网在线复诊、交流,并通过云医院HIS系统开具处方,提供药品配送上门服务。目前,注册患者将近20万人,在线咨询和面向慢病人群和稳定期用药人群配送药品均超过30万人次,日处方量最高突破4000张。
2017年,“宁波云医院”荣获全球信息化领域最高级别奖项——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项目奖”,宁波“互联网+健康医疗”获得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
三个“最”
托管总数最多
我市8家三甲医院托管9家县级公立医院和13个县级公立医院的16个专科,托管医院和被托管医院数量双双位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除上述政府指定的下沉之外,宁波市第一医院还托管了海曙区第二医院和宁海县第三医院。
开展时间最早
2014年11月,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开展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中心城区,以6家三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及以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9家基层单位组建了6个医联体。
医联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牵头医院负责制,重点围绕统筹医疗资源管理、加强基层骨干医师重点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着力做好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药品匹配,缓解基层医疗机构的“缺药”问题。
2015年,遴选133种慢性病药物,医联体内部上下医疗机构间匹配一致。2017年5月1日起,慢性病用药在原来基础上删除15种,新增35种,药品品种更新为153种,其中69种用药药品可一次处方用药量放宽到2个月,涉及慢病种类23种,新增了脂肪肝、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10种慢病。
托管类型最丰富
在我市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多种模式。
地校合作:浙江大学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订地校医学合作协议,宁波市第一医院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综合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面托管北仑区人民医院。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专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全面托管宁海县妇幼保健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全面托管镇海区中医院。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民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全面托管宁波明州医院。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