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
全市市县联动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8家市级医院与结对的县级医院现场签约
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06-05 17:00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6月5日下午,全市市县联动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在启动会上,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南芬就全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进行动员部署。8家市级医院与结对的县级医院进行了现场签约,市级医院、县域医共体和医务人员代表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副市长许亚南出席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小平主持会议。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的部署安排,稳步推进城市优质资源下沉、优秀医学人才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切实保障群众得到安全、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2019年,我市将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各市级医院将积极融入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大环境中,共同建设和发展医共体,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近期,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县联动,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意见》,调整优化了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托管关系,10家市级医院共全面托管了16家县域医共体和县级医院,专科托管了17家县域医共体和县级医院,重点对尚未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共体牵头医院加大了帮扶力度,通过全面托管、专科托管等帮扶,争取各医共体牵头医院在本周期医院等级评审中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和县级强院水平。为做好托管工作,2019年全市将下沉医务人员500名以上,其中市级医院下沉医务人员200名以上,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沉医务人员300名以上,下沉周期不得低于1年,须在6月底前到位。这项工作已经被列为今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

    在启动会上,市李惠利医院与奉化区卫生健康局、市李惠利东部医院与北仑区卫生健康局、市第一医院与江北区卫生健康局、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与象山县卫生健康局、宁大附院与北仑区卫生健康局、市妇儿医院与镇海区卫生健康局、市中医院与宁海县卫生健康局、市康宁医院与慈溪市卫生健康局分别作为签约代表进行了签约。

    张南芬就进一步做好全市市县联动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三点要求:

    (一)精准下沉,确保帮扶工作出成效。一要落实功能定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上,逐步减少普通门诊服务,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二要选好下沉人员,并将下沉人员纳入市级医院重点培养对象。三要抓好学科建设,帮助县级医院找准短板,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做到帮扶一个科室、做强一个学科、培养一批人才。四要发挥“传帮带”作用,把市级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传授给县级医院,实现管理理念的统一、常规技术的同质化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五要畅通转诊通道,优化转诊流程,加强门诊号源、大型设备检查检验资源向县级医院定向预约开放,对符合指征的上转住院患者优先安排入院,改善群众就医获得感。

    (二)主动承接,确保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一要制定发展规划。牵头医院要制定并落实以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重点的医院近远期目标和发展规划,积极做强县级医院专科,提升专科疾病诊疗能力。二要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牵头医院要组建多学科的危急重症救治团队,建设规范化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畅通就诊通道,提高危急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三要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力争在本周期医共体牵头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四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分批选派医院骨干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市级医院进修培训的基础上,建立重点帮扶专科的骨干医师“导师制”培养制度,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三)部门联动,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各市级医院要充分保障下沉人员的薪酬待遇,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区县(市)级医院下沉人员的待遇,要在县域医共体内部绩效分配中统筹考虑。

    许亚南强调,一是要注重转变观念,明确医共体功能定位。首先要实现“从多到少”的转变,从传统的注重服务规模和数量转变到内涵建设品质提升上来。其次要实现“从小到大”的转变,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医共体推进的各个环节,加强医防结合,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疾病预防、健康维护上来。二是要注重统分结合,发挥医共体强大优势。“分”就是要强化分级诊疗,通过制定医共体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使各级医疗机构回归各自功能定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引导群众合理就医。牵头医院要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小病不出乡”。“统”首先要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共体作为县域范围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既要注重内部的分工协作,又要注重整体质量的统筹提升,形成服务、利益、责任、管理、文化、发展的共同体;“统”的第二方面是要强化医共体配套政策的联动。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完善医保支付、财政投入、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等相关政策;“统”的第三方面是要强化医共体之间的协作,要根据不同机构的功能特色和服务优势,加强不同医共体之间、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之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建立合作机制,做到互补互促,实现合理转诊,错位发展;“统”的第四方面是要强化“五医”联动改革的叠加效应,统筹医疗、医保、医药、医防、医养改革的协同,激发医共体内生动力。三要注重市县联动,助推县域医共体内涵发展。一方面,市县两级要分工明确,市级层面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复查评估,加强政策引导;各有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政策;县级层面要加大投入,保障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和持续运行,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协调解决医共体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难题,及时总结推广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医共体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另一方面,市县两级要密切合作,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努力形成更加有效的沟通协作关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逐级下沉,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