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他山之石
永康:医共体从供给侧突破取得成效
来源:健康报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11-09 14:46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医共体改革的目标追求该怎样确认?医共体改革的目标价值该怎样实现?作为浙江省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试点市,永康近日再次明确指出:“医共体改革的目标追求应立足于县域老百姓的需求满足和民众感受。医共体改革的目标价值实现应立足于从理念到行为的调整,以让医共体释放更多惠民红利。”

    理念的创新引发行动的变革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从医共体‘重塑服务’角度而言,应立足于全周期健康管理和全人群健康需求适应去寻求改革。”永康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兴周介绍,永康市医共体改革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从机制、体制、服务“三大领域”经历了顺应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并且开始了主动性调整。

    “从组织形态上,全市组建了两个医共体。”由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牵头,分别联合10家、6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唯一法定代表人组织架构;成立医共体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从管理模式上,实现‘一家人、一本帐、一盘棋’。”新建立的医共体实现人财物“三统一”。统一人员使用、统一财务管理等。医共体药品、耗材、器械等实行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并于今年5月份进行医共体内部第一次统一询价、招标。

    “从目标指向上,形成需求适应共识。”在医共体建设中,永康市以主动调整的姿态,立足需求和民众感受,创造性地实施疾病谱分析、就诊需求分析、服务满意度分析等做法,采取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先后推出以治未病导向的1+1+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以“三师共管、中心支持”为核心的3+C家庭医生签约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实现医共体模式下基层慢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 转诊-随访-自我管理”全链条全周期闭环式管理。

    方法的创新催生行为的变革

    “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认识’引发‘供给认识’的确立,随之形成一系列的创新服务方法。这些新的服务方法也催生了医共体全体员工的行为变革。已显现的行为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全’,即对人的健康关注转向全周期,对病的治疗关注转向全县域,对服务的质量关注转向全流程。”

    “对人的健康关注正悄然转向全周期。”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开发区分院在管理上实施“慢病闭环式管理”,也就是实现专科治疗、康复、养生的三位一体,专科治疗一结束就马上进行康复锻炼、养生恢复。

    医共体实施了“医共体+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以医共体16家基层分院为单位,选取各自辖区内小学低年级的2个班级,由口腔专业医生进行定期的口腔健康宣教,旨在切实提高小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有效降低患龋率和大幅度提高有效刷牙率,医共体总院将其口腔专业医生,按照“一人结队一分院”的要求,协助基层分院开展现场调查等相关工作。

    “试运行1个月,已有22名孕产妇建册。”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石柱分院率先推出“生命早期1000天”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专科建设和“医养结合”再探索。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从准备怀孕开始到儿童2岁,“医养结合”是把专业的医疗技术和养老相融合。这2个项目是全生命周期健康闭环管理的头和尾,也是今年当地政府民生实事的重点。

    “对疾病的治疗关注已覆盖全县域。”由于医共体实现了县域范围内的统一管理,为多种疾病的普查、诊断、治疗、管理等提供了有益条件。

    2019年初,永康市通过“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统一的思路,开展了“医共体+肿瘤筛查”,尝试破解医共体牵头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偏弱,基层医院缺乏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的窘境,拟通过5年时间对全市40-69周岁的居民开展一轮消化道肿瘤筛查,该早筛项目将上、下消化道肿瘤同步列入筛查,为浙江省首家,在全国县域处于领先地位。

    永康市在医共体建设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一系列的基层适宜技术推广活动,把这些常见病分为急救、儿科、糖尿病、高血压和中医五大块,有的放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0年1—9月份,县域就诊率达90.46%,基层就诊率达65.31%。

    “对服务的质量关注已立足全流程。”由于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从关注群众的生病转向关注群众的健康,所以,医疗服务的质量关注也伴随着服务的延伸和项目的拓展而追求全程关注。

    “有三位医生为我服务。”一位受采访的农民显得很自豪。永康市中医院医共体象珠分院院长支敦金介绍,他们按照医共体的统一部署,在签约服务中实施了“1+1+x”活动,即签约团队中一个全科医师、一个中医师、若干个专科医师,这样就能为签约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们为每户签约家庭准备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一本小册子,其中有医共体政策、各分院介绍等内容,还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送上全科医师、中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名片,便于群众和他们联系。

    医共体实现了“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以市中医院为龙头,整合两个医共体所有基层成员单位以及其所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开方、抓药、煎药,最后寄送到病人家里一整套流程的一体化工程,达到“区域规划、人才培养、信息共享、技术培训、中药配送”五个统一。

    评价的创新激发出潜能的变革

    “供给侧改革应包括‘需求认识’、‘供给认识’和‘评价认识’,而‘评价认识’是基于‘需求认识’和‘供给认识’的提升而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李兴周介绍,“评价认识”突出了“三个立足”,即对机构能力评价立足“同质化”,对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评价立足“相融性”,对服务的效能评价立足“需求满足与感受变化。”

    “要同质化首先要标准化。”永康市有14家分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1家通过推荐标准;同时各分院增加了设备购置资金投入,力争基层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形成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永康市以等级医院评审为抓手,加强县域胸痛、卒中等6大中心和心电、影像等5大资源共享中心能力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现有26家名医工作室、24个重点学科及10个重点专科的带头作用,持续加大与城市三级医院合作。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实现要求医共体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永康在注重员工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还强化职业素养和服务技能培训。与此同时,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卫生人才强龙头,还特别注重培养一批“本土化”紧缺卫生健康人才。

    “社会满意度从去年排在后面到今年已经列为第一了。”永康市中医院象珠分院院长支敦金说,如今他深刻感受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话的真实含义。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医共体办公室主任王成达说,立足于民众需求满足和感受变化的满意度评价分设纵横多个模块,由“供给清单”的单项评价形成综合评判。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