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改革动态
“十三五”期间,我市卫健系统在“就医难”这个堵点上大刀阔斧披荆斩棘。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破冰之举,到智慧医疗建设的一鼓作气;从医共体建设的整合联动,到家医签约的敦行不怠.......这一项项创新举措,是将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送至百姓身边的“绿色通道”。这5年,我市持续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让百姓就医更方便。
3年44项便民举措
“最多跑一次”改革促看病少跑腿
“现在我只要往床上一躺,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医护人员简直太给力了!”前不久,家住姚西北地区的姚老伯在市四院血透室得到“一站式”服务后,赞不绝口。
以往,做血透,挂号、开方、付费、取药……病人及家属在院内需多次跑腿排队。现在市级医院血透室推出“一站式”服务,病人及家属来院后,各个环节均可在血透室内完成。
患者血透治疗中
“十三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从关键小事入手,向就医堵点开刀,通过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服务深耕,实现从诊前、诊中、诊后,从门诊到住院的全流程变革,逐步实现院前、院后流程的“大整合”与诊疗便民的“大共享”。
2018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致力于“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住院更省心、便民惠民服务更贴心、急救更快速、配药更方便、母子健康服务更温馨、转诊更顺畅、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10项便民举措。
2019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对标省市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基层看病更放心、检查检验更省心”等10项常规改革举措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创新增添了“血液透析更方便、就诊指引更明晰、陪检服务更温暖”等5项便民举措。
2020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在构建规范化的诊疗模式、推进智慧化的院内服务、提升便利化的医防服务、深化特色化的集成服务等16项常规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创新聚集“做深做实”,确保改革成效经得起检验,精准施策“院前院后”,推动改革举措向两端延伸,聚集“一老一小”,打造全人群就医微笑曲线等3项便民举措。
3年,我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共推出44项便民举措。其中,在全省率先推行的血透“一站式服务”、市级医院实现全覆盖的陪检服务,以及《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我市“出生八项一窗办”等服务模式,群众无不拍手称赞,各级媒体持续关注,改革成效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全面开花。高峰期排队时间缩短至1.8分钟,门诊患者平均预约等候时间只要8.6分钟,平均住院天数8.4天。2019年患者对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为92.14%,比改革前提升6.9个百分点。
12分钟缩短到1.8分钟
智慧医疗建设助看病加速度
“现在配个药,再不用来回奔波了!”李老太好开心。家住余姚泗门镇楝树下村的李老太,她患有高血压多年,以前吃完药,每次都得辗转乘车进城上大医院配药控制血压,来回五十公里。自从余姚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共享药房”以来,她只要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药品就能配送入户。
患者通过共享药房配药
“十三五”期间,卫健人在智慧医疗道路上挥毫泼墨书写了恢弘篇章。2018年底顺利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市域共享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双向转诊平台、云诊室、云影像、电子病历、自助挂号、诊间结算、共享药房、各类腔镜等信息化建设风起云涌。
特别是,医学影像中心、心电图会诊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市病理会诊中心等5个中心,在方便群众就医检查方面优势凸显。仅2019年,9家成员单位向中心输送影像、标本等达120多万人次,累计一年百姓少跑腿100多万次。
双向转诊平台,5分钟即可实现转诊,让基层群众看病少排队。云诊室建设,让我市所有医疗单位与全宁波地区三级医院构成了一个自下向上的网络直通大道。患者可以通过就近的社区、乡镇等医疗卫生单位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向专家求诊。
市级医院预约挂号方式平均达6种以上,完成号源池整合,各类门诊号源网上开放比例达到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具备诊间预约牵头医院号源功能,较好解决了基层群众挂号难的问题。全系统共投放自助服务机421台,市级医院平均现场排队时间从改革初期12分钟缩短到了1.8分钟,高峰时段“排长队”“人满为患”现象明显减少。
截至目前,市级医院门诊智慧结算率达87.98%,病房智慧结算率达87.09%,开展门诊智慧结算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100%,其中开通诊间结算的单位占比达100%。5家市级医院均已推行“医后付”模式,上线电子发票应用。全面推进挂号、付费、诊间等环节的刷脸就医,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影像云”及应用平台建设成功,让百姓做放射检查后,不再需要在医院等候或再次来院,手机一扫二维码就可完成查阅、判读。全市25家公立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了去胶片化并启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上线注册的网约护士达477名,月均服务量达40单。创新推行“共享药房”服务新模式。“共享药房”提供的药品品种达123种,已累计开具处方10133单。
44种上升到86种病种
医共体建设致看病同质化
“各位村民好,市妇保院四明山分院‘流动医院服务车’已经在四明山镇大山村村委,有需要的村民可以前来就诊”。今年上半年,四明山镇大山村的清晨,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广播声。
四明山镇位于距离余姚市区60多公里的南部山区,地处偏僻,一些老年慢性病人就医十分不便。
为方便山区百姓就医,市妇幼保健院医共体双管齐下。一方面依托医共体的强大平台,由牵头医院骨干医师、药师、慢性病联合门诊专家以及四明山分院医务人员组成的流动医疗服务团队以“流动医院”形式,定期为各村村民提供“送药下乡”、健康讲座以及基本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进行同质化建设。如整个医共体将高血压等4类慢性病76种药品进行了高度匹配,四明山分院不再缺医少药,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配药。
图片百姓在村委就医
我市4个医共体共明确238项诊疗、368项手术、56项护理操作为基层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作业清单。各医共体牵头医院制定1个标准、6个统一、3个规范,对所有成员单位统一门诊病历检查评分、超声质量、临床用血、医疗护理质量控制考核等20项评价和质控检查标准。统一《药品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统一组织新药准入评审、统一药品采购、统一结算、统一配送。规范提供医疗服务,规范提供药事服务、规范提供人文服务。
经过3年医共体建设,中心卫生院住院病种从两年前的44种上升到86种,许多患者选择在家门口就诊,2018年、2019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比医共体建设前分别增长8.01%、15.93%。
216 个团队21万在签居民
家医签约让看病更可及
低塘街道黄清堰村的61岁患者卢大妈,前几年左脚长了肿瘤,第一次截肢到膝关节。由于病情变化,今年第二次手术截肢到髋关节。因为行动不方便,加上今年疫情期间去医院比较麻烦,市人民医院低塘分院的签约医生张建得知这个情况后,隔天上门换药,直到伤口好转。
“十三五”期间, 我市卫健系统以慢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专科医生、 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三位一体融合化运行,市、镇、村三级联动,让广大城乡居民能够结交一位身边的“医生朋友”,扎扎实实为老百姓提供连续的可及性医疗服务。
“优先提供上级医院专家门诊 、预约大型仪器检查、预约等转诊服务,优先为确有需要并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去年 7 月,当钱老伯看到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包内容时,马上提笔欣然签约。
目前,全市在签居民共有21万人,家庭医生216 个团队分布于全市21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参与签约的基层医生628 人,参与签约的基层护士362人,参与签约的市级医学专家115 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基层就诊的作用初步显现。
这5年,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在签约服务的内容、形式、补偿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联系。2019年,抽样调查,有的乡镇签约居民100%能够说出自己家庭医生的名字,88.7%的签约居民比较信任或非常信任自己的家庭医生。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