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宁波市疾控应急队员杨思嘉成功对一起不明确原因病例溯源,从病例发现到锁定传染源,只用了不到30小时。
按照荆门市抗疫指挥部统一部署,杨思嘉一组对某辖区内集中隔离满14天的密接人员进行了排查。实验室在3月1日凌晨4点传来消息,核酸结果显示,一个密接人员(病例A)核酸检测阳性,这让队员们一下子忙碌起来。
他们快速行动,人员、防护用品、车辆迅速到位,一大早赶赴病例A家中进行面对面做流行病学调查。在行驶途中上,队员们穿好防护衣,杨思嘉作为流调专家跟大家强调了几点要求:一是确保自身安全,要距离病例A一米五以外;二是一人问,一人记录,要按时间顺序从后往前问,全部询问完毕后,记录者要重复完整的复述整个病例A轨迹,让病例A确认或再纠正补充。
经过两小时的调查后,他们返回当地疾控中心,对流调信息整理和汇总,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轨迹打印出来。
下午14点,杨思嘉作为主持,召集大家对这个病例进行研判。
调查结果发现: 1月24日病例A就开始出现过轻微症状,有服药史,但无就诊史。2月3日病例A的丈夫李某出现症状去医院就医,三次核酸检测阴性,而作为疑似病例收治住院。与此同时,病例A作为李某的密接人员集中隔离,隔离时间为2月3日-2月17日,解除隔离后一直在家,未出门,直至此次排查。并且这段时间症状逐渐消失,一周内无相关症状。
杨思嘉判断,病例A发病日期为1月24日,但是发病前14天没有去武汉及周边,并且自诉跟辖区内已确诊病例也不认识,1月11日-1月24日期间未发现接触的人员中有身体状况异常的人。这可能是一起不明原因的感染!
难道是病例A丈夫传染给她?
杨思嘉跟大家说排除丈夫李某传染给病例A原因有四:第一,李某本身是疑似病例,但不是确诊病例;第二,李某流调轨迹显示跟病例A相似,无外出史,无武汉归来人员接触史;第三,李某目前作为病例A的密接进行隔离,再一次做核酸检测,还是阴性;第四,尽管李某自诉出现过症状,但没能说出不舒服具体细节,后期也没再出现症状,同时无服药史。因此判断李某传染给病例A可能性较小,或者说有李某传给病例A逻辑性不强,无法结案。传染给病例A的应该另有其人!
根据1月11日-1月24日的流调结果,杨思嘉对参会的工作人员罗列8条可能线索,让他们一一进行排摸,其中一条是对本辖区内已确诊病例进行关键词信息的碰撞,这是在宁波处理不明原因疫情经常使用一个办法,杨思嘉也打开电脑,细细对比分析起来。
“有了!确诊病例XXX跟她在同一天去过同一个超市!”排摸到这个信息,杨思嘉非常兴奋。随后抓紧去这个超市查看监控录像,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太早,超市的摄像记录已经自动覆盖(仅保存一个月),周围街道探头等安装不完善,调取录像已不可能。“可以看付款记录啊!”有队员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议。担心的是病例A和病例B年级均较大,是否会手机支付并不一定,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去问一下。
第二天上午8时早会上,终于听到有了结果,病例A和病例B确实实在出现在同一个超市,并且付钱时间前后相差只有9分钟。当时病例A和病例B在同一个超市的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这个超市是地下一层,通风环境较差,付款通道仅有两条,彼此相邻很近。工作人员把其它7个线索情况也做了分析,都予以排除。分析到这里,这个案子已经告破,病例B是病例A的传染源,溯源成功。
走出会议室的门,杨思嘉长舒一口气,望了望东边的初升太阳,感慨到,当初在宁波参加抗疫实战时学到的方法终于派上了用场,这次来支援荆门也就没什么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