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改革动态
再添18项新举措!加强数字赋能,破题特殊人群“就医烦”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8-27 16:46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针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就医过程出现的不便,近日,我市在连续三年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围绕省卫生健康委总体要求,制定下发《余姚市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暨实施进一步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工作方案(2021-2023 年)》,(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同数字化改革有效衔接,通过优化就医流程,加强数字赋能,破除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看病就医“数字鸿沟”,让全人群全周期就医“触手可及”,增进全体人民健康福祉。

    2018年,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10项举措。  

    2019年,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15项举措 。

    2020年,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19项举措 。    

    2021年,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暨实施进一步便利老年人就医18项举措。

    《方案》目标清晰,内容详细,力求通过三年时间将数字化改革融入到医疗卫生服务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就医理念再变革、就医流程再优化、就医体验再升级。

    重点任务

    完善预约诊疗服务

    01、预约挂号更便利。提供多渠道预约挂号服务,在具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途径的基础上,畅通电话预约或现场预约挂号途径。各医院可根据本机构老年人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当日号源及现场号源,开通近亲属代挂号功能,满足老年人、儿童等特殊患者的挂号需求。不断夯实预约挂号平台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一键挂号、就医导航、签到叫号、报告查询等功能在内的就医综合服务功能。

    02、预约就诊更精准。完善分时段预约诊疗,根据科室特点和医生接诊习惯,分时段合理设置门诊号源,每个时段精准到 30分钟以内。运用智能系统进行门诊管理与统计,不断提升医生准时出诊率,缩短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后等待就诊的时间。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完善实名制认证功能,建立患者实名制统一主索引,全面落实实名制预约诊疗。运用智慧化手段开展刷脸认证等多途径实名认证功能,满足老年人、境外人员等不同人群就医需求。

    03、预约检查更智慧。通过诊间预约、集中预约、自助预约等方式为患者统筹智能安排各类检查,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以内,减少患者跑动次数及等待时间。探索在医共体内推进基层分院开具检查检验单,牵头医院进行检查的模式。持续深化临检、影像、心电、病理诊断等市域资源共享中心内涵建设,推动诊断质量同质化。探索建立市域内医学影像“5G+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促进肺癌、脑卒中、冠心病、感染性肺炎等疾病的早诊早治。

    强化院内保障服务

    04、费用结算再提速。通过优化流程、改造系统、简化手续推动智慧结算提档升级,减少患者跑动次数,尤其是让老年患者通过协助在诊间及床边完成结算。从硬件设施和流程设计等方面为群众使用电子票据提供便利。同时,为有票据打印需求的老年患者提供打印服务。

    05、就医停车再升级。加强与交通、城建等部门的协调,优化医院周边公交线路设置,方便群众乘坐公共交通就医。对车位和车辆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市级医院 ETC 电子收费模式全覆盖,提升车位周转率与对外开放率。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代泊车、开辟临时停车点等方式缓解医院“停车难”“接送难”问题,在主入口设置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点,并有安全标识,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上下车环境。

    06、院内就餐再优化。推进病房“智慧点餐”功能建设,通过开展手机端订餐、床边手持设备(PDA)订餐等服务,进一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就餐需求。针对老年患者扫码点餐不方便,鼓励医院推出员工手持点餐机到床边提供点餐服务,真正实现人人可以“床边点餐”和“床边就餐”。

    深化门诊优质服务

    07、临床路径规范化。强化临床路径管理,逐步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的入径率、完成率,降低变异率、退出率。实现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增加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

    08、药事服务智能化。市级医院实现药学服务全覆盖,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加强医共体内上下两级用药衔接,对向基层分院延伸的处方进行审核,实现药学服务下沉。市中医医院要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中药饮片配送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药学服务窗口,为老年人提供用药指导服务。

    09、用血管理一体化。制定医共体内临床用血准入标准,推进输血同质化管理。医共体牵头医院输血科(血库)统一承担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和血液发放工作,并统筹推进医共体内临床用血相关人员队伍、仪器设备、业务制度、工作流程、质量安全等管理。推进无偿献血者用血费用院内减免,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无偿献血者亲属用血费用院内减免工作,到 2023 年底,无偿献血者本人及亲属用血医院直免率达 100%。

    优化住院便捷服务

    10、住院服务更优化。强力推进数字医共体“住院服务一体办”改革,上线全市出入院全流程服务平台,构建全市“住院一张床”,实现住院床位统一管理,统一办理入院所需的床位预约、健康宣教、入院缴费、入院前检查检验等事项,实现“市级住院,基层办理”。对住院老年患者开展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管理,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照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多学科诊疗更普及。市级医院要结合单位实际,以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为重点,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鼓励市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开设老年人综合服务门诊,提供老年人相关疾病的多学科诊疗并提供诊疗、康复、护理、用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

    12、日间服务更高效。市人民医院稳步开展日间手术,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术时间。有条件的市级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结合“互联网+护理”探索推进居家延续护理服务,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同时,为老年患者提供连续、优质的护理服务。

    创新特色集成服务

    13、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检查检验资料数字化存储和传输。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设智能、高效、融合、经济的检查检验数据存储和传输模式。打造“操作友好型”医生服务终端,达到提醒精准、调阅迅速、互认方便、操作便捷的建设标准。

    14、急诊急救互联高效。充分运用 5G 技术,与浙江“健康云”医疗健康大数据有效衔接,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医疗信息连接贯通,实现院前院内生命体征数据的无缝传输,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由市人民医院牵头成立全市院前院内医疗急救救治专家团队,建立专家会诊转诊制度,提升救治成功率。以急危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持续深化市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内涵建设。

    15、“互联网+”一键看病。不断丰富互联网医疗、护理、药事服务内涵,逐步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规范管理和服务。针对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陌生性,增加老年人“一键看病”服务功能,同时提供老年人互联网就医操作教学指引,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就医。探索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有效衔接。积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配药发药、内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

    提升就医体验服务

    16、服务流程更顺畅。进一步完善三大中心(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沟通投诉中心、检查预约中心)设置,落实医事服务“三个一”(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章管理),设置多能岗,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提供连续性、一体化的便民惠民服务。同时,继续保留挂号、缴费等人工服务窗口,满足老年患者需求。改进自助设备,完善软件开发,针对老年患者,开发“适老版”界面。

    17、患者管理更贴心。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就医难题。规范开展母婴室建设;在易发生危险的区域安装照明设施、防跌倒装置等以减少院内跌倒事故的发生;规范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在厕所等区域安装一键呼叫按钮;积极引入就医在线手语服务或翻译工具,快捷、准确地为聋哑患者提供就医服务。加强住院老年患者的安全风险管理,如跌倒、误吸、坠床等,建立高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

    18、志愿服务更规范。设立医务社工岗位,负责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服务。开展志愿者服务,制定并完善志愿者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志愿者岗前日常培训与考核。同时,医院可根据本院特色和需求设立志愿者专业化岗位。志愿者、社工或其他工作人员专门为老年患者在就医容易发生不便的环节提供引导和帮助。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