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动态
为破解“不敢生、不想生”难题,宁波市以提升“一小”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积极争创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为抓手,亮实招出硬招答好 “浙里甬有善育”民生考题。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托位8796个,纳入“浙有善育”系统的托育服务机构763家, 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33981个,每千人口托位数3.56个,镇乡(街道)托育机构覆盖率达到95.5%,位居全省第三。
一、健全硬核政策支持体系,织密要素保障网
一是出台“硬核”补助政策。出台《宁波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置普惠托育服务、社区照护支持、示范性奖励三大类补助项目,补助项目全省最全。对社会力量新建普惠性托位,按每个托位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并按照最高每人每月800元标准给予收托运营补助。在全省首创社区照护支持补助,市级财政按全市常住人口不低于0.5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全力支持普惠托育服务进社区、进家庭。加大示范激励,对各地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推进工作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补,补助标准全省最高。二是建设“硬核”数字化应用。将“建设婴育服务数字化应用”纳入全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迭代升级全市妇幼健康一体化平台,全量归集全员人口、孕产期保健、婴幼儿保健和托育服务等信息,为婴幼儿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云上妇幼+云专科联盟”和宁海县“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分别获评全省卫生健康领域基层优秀案例和基层创新实践案例。三是实施“硬核”培训工程。出台《宁波市“一老一小”照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将保育师列入紧缺工种目录,将托育服务人员职业素养、家庭养育健康指导员服务技能纳入项目制培训清单,所需资金由市级专账资金保障安排,初步建立托育服务人员岗前职后培训体系。截至10月底,全市培训托育服务专业人员5494人次,其中3347人参加保育师职业技能培训,2319人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证书。
二、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弘扬婚育新风尚
一是建强服务阵地。以国家项目为引领,全力打造优生优育指导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建设国家级优生优育指导中心4家,区(县、市)指导中心15家,提供师资培训、业务指导、亲子互动等服务。在村(社区)层面,全市建设国家级向日葵亲子小屋3家,市级亲子小屋17家,区(县、市)亲子小屋122家,初步形成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服务阵地网络,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300余场,参与人次超2.6万。二是组建专业团队。整合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和幼教托机构等不同单位的专业力量,组建优生优育专家组和公益讲师团,依托向日葵亲子小屋开展宣传服务和技术指导。目前已有38名优生优育专家组成员、14个市县级优生优育公益讲师团、580名优生优育宣传员、2419名志愿者,累计开展优生优育公益大讲堂780场,参与近2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3万余份。三是创新宣传方式。在“7·11世界人口日”“9·12预防出生缺陷日”等纪念日,开展主体宣传服务活动。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搭建优生优育指导云课堂,已推送科普文章、视频等460余条,开展网络直播600余次,累计浏览量超29万。
三、夯实医育结合服务新模式,守好健康第一关
一是深化完善医育结合机制。统筹全市妇幼保健服务资源,全面建立以儿保医生为主的托育机构兼职家庭养育指导员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签约合作机制,强化对托育机构的指导。推进“医、防、护”三位一体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设,确定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首批建设单位,构建“家庭-社区-托育机构-医疗机构”联动的医育融合服务体系。二是强化医育结合专业支撑。依托完善的三级妇幼服务网络和市妇幼保健院的龙头支撑,设立宁波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和实训基地,明确指导中心6项主要职能。市妇幼保健人员编制在2019年从30人增加到70人的基础上,2022年再增加编制报备员额10名,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技术服务”职责。三是做实做优医育结合服务。以200个村(社区)为试点,推广儿童早期发展理念,推动科学育儿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家庭养育健康指导项目,建立市级多学科协作的婴幼儿照护师资培养机制,编制《宁波市家庭养育健康指导员手册》,培养婴幼儿家庭照护师资200余名,培训家庭养育指导员2500余名。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向日葵亲子小屋等公共服务设施阵地,开展父母课堂、入户指导等活动,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近三年累计开展亲子课堂6500余次,发放婴幼儿照护手册5万本,提供养育指导服务30万余人次,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
四、推动婴幼儿照护提质扩容,擦亮民生金名片
一是建设“家门口”入托工程,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以“浙有善育”“甬有善育”民生实事项目为引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推进托幼一体化,鼓励用人单位和工业园区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在医疗卫生领域率先推进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争创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明确在新建社区和未来社区建设中,按照每千人口10个以上托位的标准,优先配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探索公建民营等方式,降低托育服务价格。目前全市普惠性托位2.4万个,约占总托位数的70%。二是做优社区照护支持,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依托社区(村)既有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配套改造用房,挖掘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空间,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目前平均每个社区拥有婴幼儿托位11.8个,建有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225个,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35家,累计提供婴幼儿照护相关服务2.5万人次,部分社区提供全日托、计时托、临时托。16个“一小”服务场景入选浙江省首批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居全省首列。三是加强综合监督管理,提高普惠托育服务品质。率先开展《宁波市婴幼儿照护服务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制定《宁波市托育机构星级评价实施方案》,出台加强托育机构管理若干规定,不断提升社会力量规范办托水平。目前,我市已有593家托育服务机构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其中社会办托育机构120家,较2021年增加67家。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