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坚守,感谢有你!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时间:![]() |
近期,面对快速增长的群众就医需求,医护人员克服人手紧张等困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医者仁心坚守“疫”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此时此刻,这句医学誓言尤显厚重。
一对夫妻 一个缩影
1月1日,元旦,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宋海建和崔灿两夫妻一个在急诊值夜班,一个在重症监护室里值夜班,而家里两位老人和两个孩子全部感染发烧。
“太忙了,都没时间打电话问下家里情况。”作为急诊医生,宋海建当天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半夜12点,“从上班到下班一刻不停有抢救病人收进来。”他所在的组收治了约40名抢救患者,中饭没来得及吃,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匆匆扒了口饭。
宋海建的妻子崔灿是该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医生,当天她也值夜班。家里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5岁,都感染了,只能交给同样感染的老人照顾。“科室很多医生调去急诊支援了,就没开这个口。”两夫妻说:“全科室人都挺身而出,我们作为党员更不能往后退一步。”
这个元旦假期,不少夫妻医护人员都是这样双双扑在一线。这波感染高峰以来,李惠利医院的日急诊量已接近1300人次,远远超过日常水平,但广大医生护士一个个舍小家顾大家,咬紧牙关冲锋在前。
一条朋友圈 一个见证
“我们的医护们正拖着疲惫的病体奔跑在病房的每一个角落,忍住剧咳在给病人吸痰,用沙哑的声音安慰家属我们正在尽全力,用最大的力气做心肺复苏……”
这是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大科主任陈赫赫发的一条朋友圈。这让人泪目的文字,正是该院目前医护人员奋力坚守的一个见证。
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市妇儿医院门急诊患儿骤增,住院压力随即显现。呼吸病区没几天就爆满了,住不进去的患儿就先安排在急诊留观病区,但急诊留观病区也很快满员。
一边是激增的患者,一边医护人员们自己也遇到了许多家庭正面临的困境。不少医护人员上完夜班接着上白班,两天没回家,到家才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发着烧……但他们都知道,急诊不能停,病房不能停,重症救治更不能停,职责所在,责无旁贷。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妇儿医院统筹调配全院医护力量,增设阳性病区、留观病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第二病区等,尽力保证每一个患儿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医院确定会诊专家,成立危重症多学科会诊团队,畅通重症患者的转诊,为重症患者提有效便捷的转诊方式,确保危重症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一杯饮料 一份温暖
“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叔叔阿姨,你们奋战在一线,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为病人带去希望”“谢谢所有可爱的白衣天使们”……近日,装得满满当当的六袋饮料被送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袋子里的便签纸上写着这些道谢、加油鼓劲的话,落款是“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605全体师生”。
原来海曙中心小学605班两位小朋友在新闻中、朋友圈里看到医务人员顾不上家中体弱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顶着身体不适坚持高强度工作,非常感动。于是在班级里发起了“为坚守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献上一份小小的爱心”倡议,希望“用一杯暖暖的饮品”给医务人员捎去问候,得到了全班师生的响应。
虽然手边还有繁重的临床工作,收到礼物后只能先存放在值班房,但孩子们的心意让医护们马不停蹄的忙碌节奏中多了些许温暖。“遇到应急突发事件,急诊一直是医疗救治的最前线,三年来大家坚守一线,付出很多,也收获了感动,有带病坚守的同伴们给予的感动,也有市民朋友们的体谅和理解带来的感动。”该院急诊科主任刘鹏主任介绍,近阶段急诊接诊量持续激增,上周一突破1000人次,至今一直处于高位。面对疫情,急诊科的医护一个个化身成了“拼命三郞”,有的生病后只休息了一天;有的退烧后不顾身体疲惫毅然返岗;有的顾不上家里人还处于高烧之中……“大家都是咬紧牙关,互相支持,全力守好急危重症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很欣慰,我们的努力也被大家看到了。”刘鹏说。
这个寒冬,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