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他山之石
助力共同富裕,“双下沉、一提升”促推院前急救能力均衡发展
来源:健康浙江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3-28 16:06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真好。”刚从病床上苏醒过来的孙大爷不禁感叹道。身边的医生紧握着孙大爷的手,说:“刚才你的心跳停了,差点就醒不过来了。”几天前,60岁的孙大爷还是羽毛球场上的健将,却在运动中突发心跳骤停,经过现场群众和120团队接力紧急施救,才让孙大爷恢复了心跳呼吸,目前身体恢复良好。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120”作为一条“生命线”,搭建起的是延续与保障生命的桥梁。而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评价院前急救水平的主要指标,把心脏骤停病人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州市急救中心积极开展“双下沉、一提升”行动,推动急救优质资源和优秀医生下沉基层站点,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温州市本级主要医疗质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达4.13%,脑复苏成功例数同比增长300%,创下历史新高。

    “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急救站点能力

    俗话说,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在生命健康面前,患者可以选择最好的医院、最顶尖的医生,却无法选择意外发生时最先到达的急救医生。全力提升整个急救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温州市区现有急救站点20个,其中直属站点5个、指挥型站点15个,分布于各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和急救医生分布呈现“上多下少”“上强下弱”现象,越往基层急救能力越弱。

    A1.png

    2022年初,中心开展“双下沉、一提升”临床路径推广实施专项行动,旨在通过完善院前急救流程、创新质控机制,以“高级职称下沉、业务骨干下沉”为手段,引导优质急救资源流向基层。行动开展以来,实现温州市本级20个站点全覆盖,让越来越多的急救骨干、高年资医师下沉到基层站点。高级职称和中层骨干共下沉185人次,通过“老带新”“优带劣”,提升基层站点急救水平,使直属站点和基层站点的联系帮助更加紧密。

    A2.png

    “输血”解一时之困,“造血”解长久之需。为了达到制度化、长效化效果,不仅将优质急救资源带到基层站点,还将急救临床路径和技术教给基层人员。2022年,温州市急救中心共编制心肺复苏、脑卒中、胸痛、创伤等9个规范化临床路径,通过“下沉”专家专题培训、一线帮带,将专业培训送到站点“家门口”,让400余名基层人员接受培训,给基层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急救队伍。

    “一对一”帮扶

    实现医疗同质发展

    面对基层站点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一“老大难”问题,“双下沉、一提升”通过规范诊疗行为,建立统一标准等举措,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同质化医疗。

    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是“双下沉、一提升”的亮点之一。推动直属站点分别与指挥型站点结对,指导团队随站点急救人员出车,“一对一”指导贯穿班前准备、电话指导、现场救治、病人上车、途中监护、院内交接等“全流程”,同时参与站点远程医疗指导、群众满意度回访、学术活动等站点日常工作,实现站点管理、人才培养、风险防控、技术提升等全面一体化管理。

    A3.png

    “双下沉、一提升”的组合拳中,标准化质控是提升基层站点急救水平的重要抓手。中心根据《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考核评分表(2021年版)》专门录制讲解视频,供站点人员理解质控指标内涵,制定统一临床路径考核标准,采用统一操作模型和反馈装置,加快质控提升速度,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

    2022年,随着“双下沉、一提升”的全面推进,急救医疗工作取得高质量的发展,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主要医疗质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温州市本级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取得5连涨,达4.13%,其中直属站点10.89%,同比增长2.63%;脑复苏成功12例,同比增长300%,脑复苏成功率达1.65%,其中直属站点脑复苏成功率达3.5%,4个指挥型站点实现脑复苏“零”突破。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年满意率达99.66%,收到多幅市民表扬锦旗,急救工作不断得到群众认可。

    下一步,温州市急救中心将继续查漏补缺、勇于创新,强化“传、帮、带”效果,切实推动“双下沉、一提升”走深、走实,持续提升基层急救站点人员的技术能力,为全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更有力保障。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