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 改革动态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力构建急救医疗“智慧生态”
来源:健康报来源: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08-09 10:05      阅读次数:
[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急救是医疗救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宁大一院”)作为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致力于将“大急救”理念融入医院每一项管理举措中。

    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宁大一院不断创新急救医疗模式,提升急诊救治速度,提高急诊救治能力,创新急诊医疗服务,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提升群众智慧就医的获得感,用智慧赋能急诊急救新生态。

    上车即入院

    跑出急诊救治“加速度”

    上了救护车即入院,预计到达时间实时同步医院,急诊医生和各科室医生提前等待;架构上实现“平急结合”,全院医护人员都是急诊救治的一部分……宁大一院把“时间就是生命”落实到了每一处细节中。

    5G智能终端设备装上救护车,患者上了救护车,宁大一院急诊的“120”联动调度屏上,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情况、病情记录,以及车辆预到达时间等都同步传输至医院。

    急诊提前预挂号分诊操作,医生实时查看患者情况,并指导救护车上人员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医生还能根据患者情况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或进行术前准备,为后续治疗抢夺黄金时间。

    通过5G智能设备的助力,平均每名危重患者到医院后获得有效救治的时间节约了10分钟。

    医院还与宁波市急救中心合作,成立宁波市“120”急救分站点,形成区域内急救“一张网”,有效降低了急危重症患者的致死率和伤残率。

    一体化建设

    提高急救救治“超能力”

    急诊诊疗中心复苏室旁边就是介入治疗室,抢救室旁边就是急诊CT室,急诊室门口就是急诊B超室……宁大一院急诊诊疗中心设置完备,抢救设备先进,能满足不同级别、不同需求急诊患者的救治需要,方便开展一体化抢救。

    “我们曾救治了一名车祸严重多发伤患者。她在被‘120’救护车送往医院途中,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等科室医生已经在急诊室待命。患者被送达至医院后,多科室会诊建议为患者行左下肢骨折固定手术。不到20分钟,患者进入手术室,出手术室后转入ICU。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有腹腔内出血可能。10分钟后,经床旁超声检查,多科会诊判断患者为腹腔内脏器迟发性出血,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紧急行剖腹探查。术中,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左侧肾脏脾脏破裂,肾脏大出血。医生迅速为其做了左肾和脾脏摘除手术,并对肝脏进行损伤修复……在上救护车后的几个小时里,急诊科集合了全院力量成功救治患者。”宁大一院党委书记阮列敏表示,一体化建设极大提升了医院的急诊综合救治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守护了“生命之门”。

    作为宁波市急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宁大一院充分发挥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以及呼吸科、消化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的技术优势,建立起宁波市首批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及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救治快速通道,年急诊量达16万余人次,抢救及留观患者1.2万余人次,位列宁波市区各大医院首位。

    宁大一院全力构建一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原有五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复苏中心、中毒中心建设,提高急诊重点疾病救治效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智慧化赋能

    创新急诊医疗“流服务”

    智慧化建设极大赋能急诊救治工作。

    宁大一院拥有全院机器人配送物流;涵盖门诊、急诊和住院业务“三合一”的一体化药房,占地近千平方米,能满足临床24小时不间断诊疗用药需求;药品自动存储分发管理系统可以集中存放5万余盒药品,同时支持门急诊发药和出院带药。

    宁大一院急诊病房按照全床位智慧化模式进行设计,每张病床安装有床旁交互系统、智能输液系统和呼叫系统,方便医生、护士、患者在床旁进行智能书写医嘱、查看费用等。

    宁大一院复合手术室实现了微创介入手术和传统外科手术的全面整合,可进行各类复杂手术,降低手术风险,节省手术时间;手术室CT能及时进行术中定位,避免患者多次进出手术室;手术室还可以5G联网,手术台上的高清摄像头能清晰拍摄手术过程,画面实时放大后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开展远程会诊。

    今后,宁大一院还将不断提升院前、院中的智慧联通,实现区域化急救平台数据交换和跨区域业务联动,建立急救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共同打造区域内特色医院合作共赢的成功样板。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