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改革动态
“国丰街XX弄一名患者没有了呼吸!”近日,宁波市急救中心接到紧急求助电话,调度员立即就近派出宁波市中医院站点救护车,并电话指导家属实施抢救。
从7:23接到急救电话,到7:32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反应时间仅用9分钟。
脑梗、心梗、车祸重伤……与生命赛跑,120急救反应时间早一分一秒,就意味着患者多一分生的希望。相关数据统计,急救时间每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将递减7%至10%。
这几年我市120急救反应时间越来越短,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市120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3分28秒,较2022年的14分37秒缩短69秒。
“提速”背后,是急救站点布局的完善,是5G智慧救护车的逐渐普及,是急救员制度的改革。
急救现场
完善急救站点布局
2023年12月1日,宁波市首个“消医联动”急救站点在江北区洪塘消防救援站启用。至此,宁波市的院前急救站点已增至83个。越来越多急救站点启用,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赢得更多宝贵时间。一个城区12分钟、乡村15分钟的急救圈正在形成。
以洪塘“消医联动”急救站点为例,该急救点由4名急救医生、4名急救员、3名担架员、2辆急救车共同组成,24小时待命,有效缩短了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时间,同时将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辐射至附近慈城、洪塘区域,扩大了江北区院前急救的服务范围。
逐渐普及5G智慧救护车
患者在途中,医生即可开展远程会诊、做好医疗准备……5G智慧救护车的使用,创新了宁波急救模式。目前全市323辆救护车中,其中5G智慧救护车占206辆。
5G智慧救护车能实现多路高清实况视频同步回传,可将急救病人的医学影像、体征、病情记录及车辆预到达时间等信息无损同步回传至医院,并提前进行分诊、预挂号操作、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或术前准备,将入院窗口前移,为后续治疗抢占黄金时间。运送过程中,万一病人出现意外情况,院内医生可远程介入,实现“上车即入院”“上车即分诊”。
宁波市急救中心智慧救护车系统已与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功对接,据最新临床数据统计,用上5G智慧救护车后,救护车与医院交接患者的时间平均缩短5-8分钟。到今年底,所有的救护车都将升级为5G智慧救护车。
急救员制度改革
救护车的驾驶员、担架员都是持有上岗证的急救员。
这几年,宁波市急救中心推行的急救员制度改革受到了同行的关注。
新制度取消了原驾驶员、担架员岗位,新设急救员岗位,急救员必须通过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上岗证,其岗位职责是急救辅助人员,需掌握心肺复苏、气道管理、紧急止血包扎等基础医疗救护技能,同时承担车辆驾驶和病人搬运、护送等工作。
急救员正在接受培训
目前,宁波市急救中心已培养了60多名急救员,这些急救员有效充实了现场急救力量,120急救团队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从2022年的5.45%提高到7.7%,位列全省前列。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