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概况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以肢体不对称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在疫苗前时代,该病广泛流行,所致麻痹不可逆,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称小儿麻痹症。
传染源
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脊灰是人传人疾病,消化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者通过接触被脊灰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感染、发病。在发病的早期,也可因消化道和咽部排毒经过粪-口、口-口途径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粪-口途径传播占主导,而在卫生条件标准高的地区,口-口途径传播更常见。
潜伏期
最短3天,最长35天,一般为5~14天。
传染期
感染者粪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传染性在麻痹症状出现前及出现后1~2周最强。
易感人群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人群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型别间无交叉免疫。
免疫策略
我国于1960年自行研制成功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196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1978年将OPV纳入计划免疫。中国在总结国内外OPV强化免疫经验的基础上,自1993起,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5日开展全国消灭脊灰的强化免疫日活动。1993年12月5~6日和1994年1月5~6日,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首次两轮强化免疫日活动,每轮约7400多万0~3岁儿童口服OPV,开创了当时世界上强化免疫服苗人数之最。当前,通过全国维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重点地区结合风险评估定期开展强化免疫或者查漏补种等免疫措施,结合高质量的AFP监测,我国持续处于无本土脊灰状态。
2015年我国自主研发的二价OPV(bOPV)和国产脊灰灭活疫苗(sIPV)上市。按照WHO的建议,2016年5月1日起,我国执行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程序,常规免疫中撤出了三价OPV(tOPV)中的Ⅱ型组分,使用bOPV开展接种,同时2月龄时用脊灰灭活疫苗(IPV)替换OPV。
2019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药监局印发了《关于国家免疫规划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9〕65号),脊灰疫苗免疫程序再次调整,自2020年1月起我国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程序调整为2剂IPV加2剂bOPV。
免疫程序
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程序为2月龄、3月龄接种IPV,4月龄和4周岁接种bOPV,即我国采取IPV和OPV序贯接种的免疫程序。
如果儿童家长自愿选择全程IPV或含IPV成分的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的脊灰疫苗接种,4岁可不再接种bOPV。全程IPV的免疫程序为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
浙江省现行免疫程序为4剂I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