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春四月,万象更新,是外出“踏青”“春游”的美好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以及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将逐步进入流行高峰。另外,随着出门踏青、游玩等,聚集机会增多,以下几种春季高发健康问题也要注意。
1.花粉过敏
户外踏青享受阳光的同时,要谨防花粉过敏。春天空气中含有大量花粉,有一小部分人会对花粉过敏,引起鼻结膜炎为主的一系列表现,包括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鼻子堵、眼睛痒。花粉过敏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花粉过敏和感冒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三点区别。第一,从持续时间来讲,一般感冒病毒只要没有并发症,一周能自愈;过敏引起的鼻炎,即使最短的病程也要持续1个月。第二,花粉过敏有一个标志性症状就是鼻子痒,而感冒可能会流鼻涕、打喷嚏、鼻塞,但不会鼻子痒。第三,花粉过敏性鼻结膜炎症状局限于鼻子和眼睛,但是感冒除了鼻子症状外,还有全身乏力、倦怠、头晕、头疼等症状。
常规预防花粉过敏的措施有:出门戴口罩、戴护目镜,回家及时换衣服、洗脸、鼻腔及其他皮肤暴露部位。开窗通风要悬着花粉浓度低、风小的时间段。
2.百日咳
百日咳指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病程3周内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及不典型症状的患者也有传染性。百日咳因咳嗽可能持续百天而得名。与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等引起的咳嗽不同,百日咳会表现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的吸气声。一般来说,所有人群都易感,但1岁以内未完成全程基础免疫接种的婴儿易感性最强,严重病例也多见于婴幼儿。百日咳早期表现看起来跟普通感冒没有太大区别,有时候甚至连发热都没有,整个病程可能几乎没有肺部体征。而一旦进展到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可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预防措施:
1.婴幼儿规范接种: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及时接种疫苗是防控百日咳最基本的免疫策略。针对百日咳预防,我国当前使用的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
2.及时诊断和隔离。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尤其是咳得整夜睡不着觉、眼睛充血,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突发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确诊后要及早隔离,切断传染源。
3.易感人群做好日常防护:小孩、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同时保证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3.预防蜱虫叮咬
清明假期,外出旅游踏青人数增加,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各种蚊虫鼠蚁开始频繁活动,这其中包括蜱虫。一旦被蜱虫叮咬,其头部极易深深钻入皮肤,引起局部感染,可能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严重者可能引起死亡。蜱虫是什么?蜱虫,俗称壁虱、草扒子、狗豆子,属于寄蛾目、蜱总科,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一般垫伏在草丛、植物或牲畜皮毛之间,也会侵袭人体,像蚊子一样吸血,但致死率比蚊子高出很多。未吸血时蜱虫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米粒至绿豆大小,吸血后胀大,黄豆至指甲盖大小,可达其体重的200倍。蜱虫是怎么咬人的?蜱虫嗅觉敏锐,对汗液、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近15m时就会被感知,一旦接触立即攀爬到宿主身上,会去寻找皮肤相对较薄、不易被搔动的区域进行吸血,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如何鉴别自己被咬了?出现黑痣样、红肿、瘙痒或疼痛、发热。治疗原则:不可自行去除蜱,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野外活动时,可在衣服上喷洒驱虫药。
2.外出活动时,穿浅色宽松的长衣及长裤,束紧袖口、领口及裤脚,预防蜱虫叮咬。
3.外出携带宠物时,特别是在草坪或郊外等地遛狗时要注意,宠物身上是否会有蜱虫。要及时对宠物进行清洁,避免把蜱虫带回家,从而受到叮咬。
4.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蜱虫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