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病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24年5月健康防病提示
  • 阅读:
  • 时间:2024-08-07 17:19
  • 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
  • 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
  • 5月是春夏之交,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降雨的增加,各种毒蕈类、细菌、病毒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了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蚊媒传染病等疾病高发期。

    1.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当人被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5-8天的潜伏期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目前东南亚各国登革热疫情总体较去年同期上升。

    “五一”假期人口流动性增大,随着气温上升及蚊媒密度逐步攀升,我市登革热输入导致本地病例的风险增加。

    防病提示:

    ①出行前

    了解当地登革热流行状况及疫情风险,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区,同时可适当准备防蚊灭蚊用品,如:防蚊液、花露水、蚊香、电蚊拍、灭蚊灯、蚊帐、高效低毒灭蚊药等。

    ②旅途中

     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尽量选择有安装纱门、纱窗的酒店入住,入住期间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当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③返程后

     返回本地后,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若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提及旅居史,必要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相应医学检查及住院隔离治疗。

    2.肠道传染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容易诱发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有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迁延不愈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身体抵抗力下降,严重的可以导致脱水,极个别病例甚至有生命危险。

    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①注意饮用水卫生

    高温可杀灭致病微生物,饮用水需煮沸后再饮用。

    ②讲究食品卫生

    1)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2)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冰箱低温只能延缓细菌生长,并不能灭菌,因此食物需要热透后再食用。

    3)尽量少食用容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尤其注意不要在流动路边摊吃海鲜,不要生吃、半生吃水产品。

    4)各种酱制品或熟肉制品在进食前,应重新加热。

    5)凉拌菜可加点醋和蒜。

    ③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注意手卫生,平时常洗手,饭前、便后要把手洗净。

    2)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尽量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

    3)对于养宠物的家庭,一定要搞好宠物的卫生,同时要告诫孩子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如果出现了腹泻症状怎么办?

    ①不提倡禁食禁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症状好转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②如果腹泻病情不重,一般通过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并注意日常休息,2至3天内症状即可改善;腹泻严重者,尤其是出现脱水、高热等较严重症状的,以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老人出现腹泻,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③到肠道门诊就诊的患者,可用干净的小盒子或保鲜袋留取新鲜的大便标本送医院化验,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口腔黏膜疹以及手、足、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典型表现,伴有感冒样症状;少数患儿表现为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主要由感染EV71型引起,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防控手足口病,需要注意居室教室勤通风、消毒;配合学校晨午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与他人公用毛巾或个人物品;接种EV71疫苗;患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及时就医,阻止疫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