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病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24年6月健康防病提示
  • 阅读:
  • 时间:2024-08-07 17:19
  • 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
  • 来源:宁波市疾控中心
  • 六月初夏,气温上升,又逢梅雨季节,天气潮湿闷热,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极易引起肠道、蚊媒等传染病流行。因此,提醒广大市民做好疾病的预防。

    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积极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1-4型登革热病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俗称花斑蚊,早上、中午、傍晚是其活动高峰期,也是它喜吸人血的时候。当成蚊吸了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后,登革热病毒就在蚊子体内大量复制繁殖。在气温32℃环境下,伊蚊自吸血后10天起再咬人时,就可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使人感染并发生登革热。多数登革热病毒感染者仅表现为登革热,部分病例可发生登革出血热,重症者可出现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甚至死亡。

    由于登革热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防蚊和灭蚊是唯一的预防措施,室外要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清除轮胎积水,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清除伊蚊孳生地。室内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同时提醒即将要到东南亚和南美国家出境的市民,在出境期间要做好防蚊叮咬的措施,如穿长袖衣裤,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等方法防止蚊叮咬,避免感染登革热。

    二、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预防感染性腹泻等肠道疾病

    感染性腹泻是由包括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市民中存在的不良饮水、饮食习惯、较差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亦会导致感染发病。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是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本市发病高峰期为6-9月份;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腹泻次数一般一天10次以内,重者一天内可达几十次,大便性状常见有稀便、水样便、洗肉水样便、粘液便等。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脱水等不同症状或体征。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粪便卫生和消灭苍蝇)。作为个人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措施有:(1)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外出旅游、出差、工作要挑选卫生条件好的饭店就餐,并尽量少食凉拌菜,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2)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3)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垃圾和饮用水的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染媒介。(5)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三、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幼托机构等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加强教室、居室等环境空气流通,新鲜;做好日常性幼托机构等消毒隔离(玩具、餐具、便器等消毒);开展卫生宣传,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由于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建议此人群应积极进行手足口病EV71疫苗接种预防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即有可能患上此病,应密切关注其精神状况变化情况,若出现精神软、烦躁、恶心呕吐等精神受损的症状,要立即送至正规医疗机构急救,以便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