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份我市将进入炎热夏季,以晴热少雨为主,温度明显升高,可达到35℃以上,同时广大学生也已进入暑假。这一季节,除了预防菌痢、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媒介生物传播等疾病,还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和因游泳发生的溺水等意外伤害的预防。
一、肠道传染病
高温天适宜细菌的迅速增殖,加上在黄梅天的湿热环境下,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将出现高峰。此类疾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市民中存在的不良饮水、饮食习惯、较差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亦会导致感染发病,本市发病高峰期为6-9月份;
如何预防?
1.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注意生熟分开、适量加工不浪费,吃不完的食物及时妥善低温保存。
2.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水产品、肉类等食物;吃海鲜、涮羊肉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尽量不剩饭剩菜,如需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3.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报告并离岗。
二、高温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主要症状:
夏季高温环境下高发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主要可包括以下三类:
1.中暑先兆: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度以上。
3.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预防:
1.在高温天(日最高气温>35°C时),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和户外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2.应做到大量饮水、适量补盐、饮食清淡、保证能量,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3.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如果不具备条件应前往有空调的室内公共场所避暑。
4.避免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涂抹防晒霜
5.根据生产特点和客观条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
三、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经蚊子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受全球流行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影响,我国部分省份出现了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有登革热流行国家/地区务工和旅居史人员需要重点关注。
预防建议:
1.加强灭蚊,清除周边蚊虫孳生地(明沟、下水道、废旧轮胎等),必要时喷杀杀虫剂。
2.户外作业时,着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过长逗留,以免被蚊虫叮咬。
3.外出游玩时,自备蚊虫驱避用品,也可在皮肤裸露部分涂抹蚊虫驱避剂。赴疫情流行国家/地区的旅行人员,要积极配合旅游社,做好行程中防护及归国后居家观察;一旦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告知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