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余姚市卫生健康局执法人员在对凤山街道一家诊所进行双随机检查时,发现了一离奇现象——清晨刚开门的诊所内不见医生,只有一名病患独自坐在大厅内输液。在输液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处于专业医疗人员的监护之下,以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过敏、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因此,这种将患者单独留在诊所内进行输液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基本的医疗操作规范。鉴于此,执法人员迅速开始寻找起了坐诊医生的行踪。
(诊所内病患正在输液)
“有人吗,医生在里面吗?”执法人员一边询问,一边缓步向屋内深处的房间走近。随即,一名身着便装的妇女从药房开门出来,自称是该输液病患的亲属,并告知执法人员,诊所的医生因处理私人事务,暂时离开了。
迫切希望获悉医生行踪的执法人员随即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询问了有关医生的情况。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患者及其所谓的“家属”在描述医生的外貌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是否佩戴眼镜等方面,未能提供一致的描述。这一情况迅速引起了执法人员的警觉。
随后,执法人员又在诊所的柜台发现了五排贴纸,这些贴纸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疾病的初步诊断结果,例如“晚咳肺寒;晨咳细菌感染”,似乎是某人为了避免无法应对病人的咨询,而刻意记录的笔记。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执法人员的疑虑,他们随即与诊所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要求其亲自到场解释相关情况。
(诊所柜台的下方贴了许多疾病初步诊断结果的笔记)
在该诊所负责人到场后,面对执法人员细致的询问,这位所谓患者的“家属”见纸包不住火,最终交代了真相。原来,当日患者前来就诊时,接诊的是诊所负责人的配偶晏某。晏某虽曾就读于卫校,但并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在听闻患者“腹痛”后,未经任何详尽的诊断程序,晏某便直接对患者实施了“西咪替丁”的静脉滴注治疗。随后,在执法人员来诊所进行检查时,自知没有医师执业资格的晏某便自称是病患的亲属,试图以此蒙混过关。
非医师行医是行政违法行为,多次非医师行医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亦会涉嫌非法行医罪。经执法人员后续的核查,自2011年起,晏某已有过数次非医师行医的行政处罚记录,亦曾因触犯非法行医罪被判刑。目前,市卫生健康局已经依法将此案移送至公安机关处理。
(执法人员已将该诊所立案查处)
医疗行为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不仅会严重破坏医疗秩序,更会威胁广大就诊人群的身体健康。晏某心存侥幸、罔顾法律、屡教屡犯的行为,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执法人员也将一如既往地做好非法行医的查处工作,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对非法行医行为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打击,全力筑牢医疗安全的坚固防线,为打造健康社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