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动态
近年来,市民“不想生”“生不出”“生不好”等问题日益突出,“生得少”“生得晚”导致社会生育率下降,给人口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风险挑战。统计数据显示,2021—2023年宁波户籍人口连续3年自增率负值,2023年在院分娩数不到2017年的半数,2023年户籍育龄妇女平均初育年龄29.68岁。抽样调查显示,近半数未育女性只想生一孩,35%选择完全不生育。对此,市计生协在2024年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甬有宝贝”家庭婚育指导服务项目,结对家庭507户,开展指导服务2000余人次,受益超万人次。相关做法在中国计生协、省计生协会议上交流,中国网、人民网、中国人口报刊发专题报道。
一、确立品牌、设计形象,体现宁波地方特色
(一)原创设计IP形象。为体现地方特色,项目取名温馨好听的“甬有宝贝”,先行试点的北仑区、宁海县分别推出“龙凤宝贝”和“宁好宝贝”子项目相呼应。原创设计项目Logo和“汤圆一家亲”IP形象,通过父、母、大宝、二宝和小宝5个形象,承载家庭成员间的关爱和温馨,彰显“甬有宝贝”项目核心理念,并通过户外活动、超市购物、居家玩乐等场景的渲染,使复杂的婚孕育知识更易为群众所理解。
(二)制作本土指导手册。邀请专家团队合作编辑家庭婚育指导手册,作为家庭婚育指导员入户指导用书。手册包括深入了解未育家庭需求、提供全面专业的建议、关注未育家庭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健康检查与评估、营养与饮食指导、生育计划与跟踪、孕期保健指导、分娩与产后护理支持、心理健康关怀、性健康教育与指导、尊重未育家庭的选择和决定等11个方面内容。
(三)强化项目经费保障。申请项目专项资金21万元,对项目承接主体要求具备从事优生优育、健康指导、队伍培育等方面的工作经验。经公开招标,确定一家四星级社会组织为“甬有宝贝”家庭婚育指导服务项目的承接主体。
二、确定对象、分类指导,按需提供签约服务
(一)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进实施。该项目在先行试点的北仑区和宁海县,依托当地妇保院打造家庭婚育指导服务中心主阵地2家,搭建各街道(镇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婚育指导服务驿站21个。同时,计划2025年扩面到全市6个区(县、市),到2026年实现全大市全覆盖。
(二)研订方案,有理有据柔性引导。多次组织有经验的基层计生协会工作人员、婚育专家、第三方社会组织人员等制定方案,以解决一系列生育问题为目标导向,多渠道、个性化为目标家庭提供服务。引导树立新型婚育理念,科学安排生育计划,选择适宜的生育时间、制定优孕优生计划和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提高目标家庭的生育意愿和优生优育水平。
(三)分类指导,按需提供签约服务。强化分类指导,服务受益人群为婚后内未育家庭(具体为女方未满40周岁、婚后未生育的家庭)。通过探索构建“医生-指导员-家庭”三方协同模式,完善医疗服务资源与群众个性化需求的对接机制,区别有备孕计划的、备孕一年尚未怀孕的、备孕失败(流产)的三类人群,分别提供精准服务。目前,已提供夫精人工授精周期数37个,转介上级医院15对,助孕成功11对。
三、组建团队、培育骨干,构建精准助力体系
(一)发挥优势,建好服务团队。向生殖、妇保、儿保等学科的15名专家颁发聘书,组建顶级团队;争取市、县两级妇保院和街道、社区支持,物色一批既有基础医学常识、又有社工志愿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入户规范与技能培训。截至目前,两个试点地区已有86名家庭婚育指导员持证上岗。
(二)开展调查,加强宣传发动。通过新媒体做好前期宣传发动,开展基线调查,了解目标人群生育意愿和备孕情况,按照自愿原则提供相应服务。对于尚无备孕计划的人群,宣传新型婚育文化,并提供避孕节育知情宣传,避免意外怀孕导致的生育力损伤;对于积极备孕的人群,则及时跟进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并提供结对指导咨询服务。
(三)逐项推进,优化工作机制。统筹形成“12345”工作机制,便于下步扩面推广。即制作1套工作指南,成立2家服务阵地,构建3级服务体系,配置工具包、科普视频、政策电子书、IP形象小礼品4组入户礼,建立意愿摸底、按需签约、入户指导、属地帮扶、转诊上级5项递进式制度。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