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 改革动态
在守护健康的第一线,每一个改变都和百姓福祉息息相关。为记录宁波卫健事业发展的坚实步履,展现新时代健康事业的新气象,我们正推出2025年度策划——“健康新势力”。
新势力是新趋势也是新能力,既是破局的锐意,也饱含扎根的深情。这组系列报道分为科研篇、基层篇、人物篇、信息化篇和学科篇5个篇章,今天我们将开启基层篇,与您一起走进四明大地“病有所医、医在身边”的健康惠民新图景。
家门口的星级急诊室建好了,周边群众突发急病时不再舍近求远;100多个慢病一体化门诊逐步升级,社区医生对慢病患者的病情管得细也管得好;小而精的基层特色专科遍布社区,凭借独树一帜的“绝活”圈粉周边患者……急诊能力更强、慢病管理更细、特色专科更优,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这“三重升级”,使得选择在家门口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医生,她突然胸口痛,人都站不住了!”不久前,一辆疾驰而来的私家车停在江北区慈城镇中心卫生院急诊科门口,一位50岁的女患者被家人搀扶着进来。只见她面色苍白,表情痛苦。接诊的医护人员赶紧把患者迎到抢救床上:吸氧、开通静脉通路、紧急做心电图、抽血做肌钙蛋白。接诊医生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位急性心梗患者!
在等待抽血检查结果的同时,慈城卫生院的医生和上级医院联系,通过线上会诊,确定了当下的紧急治疗措施和下一步转送方案。15分钟后,肌钙蛋白检查结果出炉,证实了医生的判断。
入院半个小时内,已经过初步治疗的患者被送上了前往市第九医院的救护车。得益于在转院前及时的初步处置,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1天后传来好消息,患者已转危为安。
慈城镇中心卫生院急诊科是我市最新一批公布的五星级急诊科(室)之一。这里不但急救设备一应俱全,还配备了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全天值守,能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等重点病种进行初步识别与处理。过去一年,这个基层急诊科累计接诊患者超1万余人次,比星级建设前增长了20%。
基层急诊室是救死扶伤的第一道防线。自两年前我市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诊能力星级化建设以来,全市已有137家基层医疗机构完成了急诊救治能力星级化建设,占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数量的85%以上。其中,有三星级急诊科(室)95家、四星级20家、五星级22家。 今年,星级急诊科(室)将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现全覆盖,我市还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开展急诊能力升星建设。
如果说基层急救考验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慢性病管理则是一场持久而温暖的守护。
为了帮助社区慢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2021年起,我市开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到2024年已有156家基层机构完成建设。
独立的就诊区域有宽敞的候诊区,自动身高体重测量仪、快速血糖仪、眼底照相机、超声骨密度仪等设备一应俱全……镇海区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一体化门诊里,就诊环境比普通诊区更舒适,慢病患者的不少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一站式解决。 “这里的医生把我的血糖管得很好!”一位75岁的老人患糖尿病十几年了,之前就医很随意,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够理想。家门口的慢病一体化门诊建成后,老人感觉这里看病方便,医生又仔细,才固定下来。“我发现老人服药以后餐后血糖还是超标,就帮他调整用量,同时在生活方式上一点一点帮他改变。”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江小明介绍,经过一年多的调整,老人的餐后血糖稳定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药物的用量也有所减少。 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一体化门诊建成以来,辖区的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从2021年的64.74%增长到2024年的75.73%,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从2021年的64.17%增长到2024年的78.87%,相关并发症显著减少。
据悉,全市有不少基层慢病一体化门诊还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慢性病管理的提升效率。如通过AI建立筛查模型快速对比指标,精准发现慢病的高危患者;通过人工智能辅助,为患者提供包括营养、运动、中医调理方法等在内的个性化健康处方等。
接下来,条件成熟时我市基层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所管理的病种还将扩容,在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病管理基础上,逐步拓展到高血脂、慢阻肺、骨质疏松等群众需要的多种慢性病管理。
宁波的基层医疗机构不但能急救,会管慢病,还有各具特色的特色专科。
走进海曙区鼓楼社区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科,只见一派繁忙的景象。针灸治疗床上,几位患者一边扎着针灸,一边做理疗;还有几位患者正在做关节康复和疤痕康复…… “去大医院人太多,这里康复更方便,服务态度也很好。”一位正在进行疤痕康复的患者对家门口的康复科赞不绝口。
“我们是市级基层特色专科,每年开展康复服务近万人次,其中七成左右都是周边的老年人。”鼓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负责人刘成介绍,科室每周有三甲医院康复医生坐诊,团队成员也都有进修学习经验,对骨折后康复、中风后运动康复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位50多岁的女士因为车祸导致左膝受伤,在大医院做了手术。术后1个月她的膝盖还是不能弯曲,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坐着轮椅来到家附近的鼓楼社区卫生中心。康复治疗师为这位患者制定了科学的康复计划,一周三次通过器械和手法帮助患者松动关节,锻炼膝关节肌肉。一个月后,患者能走着来医院了;两个半月后,患者的膝关节可以弯曲90度;通过半年左右的康复,患者重返工作岗位,恢复了正常生活。
据悉,我市从2019年起开展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培育和建设工作,到去年全市共建成市级基层特色专科110个。 遍布家门口的基层特色专科种类繁多,从中医康复、儿科保健到安宁疗护,覆盖了大部分基层健康需求,依托口口相传的“一招鲜”,让居民不必再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频繁奔波于大医院。 如今,宁波打造基层特色专科的经验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国推广借鉴,接下来我市还将继续围绕主要慢性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儿科、康复、中医药专病专方等建设方向,打造更多“小而精、专而特”的基层特色专科,精准对接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作 者:孙美星
编 辑:曹 歆
责 编:孙美星
来 源:宁波市健康传播中心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