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
医护人员正在抢救患者。
“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等我出院了,一定要再来前湾,好好看看这里的海。”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宁波市杭州湾医院)普通病房里,57岁的江苏游客赵女士(化姓)红着眼眶,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许下了这个满含感激与希望的约定。
8天前,她还在前湾新区的旅行中突遭生死考验。毫无征兆的呼吸心跳骤停,让她一度徘徊在死亡边缘。而这场跨越8天的“生死救援”,正是该院多学科医护团队与“救命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高效协作,最终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就餐时突然倒地
送医后3分钟除颤抢回心跳
时间回溯到8月10日晚8时许,赵女士和家人坐在当地商场的餐馆里,正享受旅行中的晚餐时光。可下一秒,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她突然浑身一软倒地,意识瞬间丧失,任凭家人怎么呼喊,都没有丝毫回应。
慌乱中,身为医护人员的赵女士女儿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心跳骤停的危急信号!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跪在地上为母亲实施规范胸外按压,并让同行家人拨打120。急救人员抵达后,接过“生命接力棒”,持续心肺复苏的同时,以最快速度将赵女士送往上海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刚送进来时,她已经到了绝境。”急诊接诊医生沈柯威至今记得当时的紧急场景:赵女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颈动脉搏动摸不到,呼吸心跳完全暂停,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是一条冰冷的直线。
“立刻抢救!准备呼吸机、电除颤!”沈柯威一声令下,急诊团队瞬间分工:胸外按压不停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步推进。随着“砰”的一声电除颤,3分钟后,监护仪上终于跳出了微弱却清晰的心跳曲线。赵女士的自主心律恢复了。
30分钟ECMO上机
多学科联手锁定病因
“恢复自主心律只是第一步,不能掉以轻心。”沈柯威很清楚,这类心跳骤停患者的循环极其不稳定,稍有疏忽就可能再次停跳。他当即拨通了重症医学科许建飞医师的电话。
此时,医院ECMO团队早已通过急诊绿色通道预案提前集结:设备调试完毕、耗材准备齐全,医护人员守在抢救室外,就等患者抵达。从评估赵女士的病情、与家属沟通方案,到最终完成ECMO上机,整个过程仅用了30分钟。当暗红的血液通过ECMO设备氧合后,变成鲜红的血液重新输回赵女士体内,她的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终于慢慢趋于稳定。
但抢救并未结束。赵女士有两三年高血压病史,还曾确诊冠心病,这次心跳骤停,极有可能与心脏问题相关。为了精准锁定病因,心内科医生金娜克在ECMO的“保驾护航”下,为她紧急实施冠脉造影检查。“造影显示血管有梗阻表现,但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许建飞解释,这一结果让治疗方向更明确,团队随即调整方案,将重点放在抗心律失常、抗休克、脑保护以及多器官功能支持上。
四昼夜ICU守护
从昏迷到自主进食
接下来的4天,ICU成了守护赵女士生命的“主战场”。其间,她曾多次频发心室颤动,医护人员24小时紧盯监护仪,一旦发现异常就立刻调整用药,死死守住生命防线;为了预防脑损伤,这是心跳骤停患者最容易出现的后遗症,团队每天都会为她做昏迷评估,同时开展早期床旁康复训练,尽可能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在精细化的治疗与护理下,好消息接连传来:8月14日,经全面评估,赵女士的血压、心律已稳定,心功能明显改善,医疗团队逐步降低ECMO支持力度,成功为她撤除了ECMO设备;8月15日,她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当天就从昏迷中苏醒,能遵医嘱完成抬手、睁眼等简单动作;8月17日,她已经能清晰地向医护人员说出“谢谢”;到了8月19日,病情稳定的她转入普通病房,不仅能自主进食,还能在病房里缓慢行走。
“从昏迷到醒来,就像做了一场漫长的噩梦。”回忆起这场生死劫,赵女士仍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感激,“幸好有这群救命恩人,不然我可能再也看不到家人,看不到前湾的海了。”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龚易莎 沈柯威 文/摄
来源:中国宁波网8月28日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